美新聞周刊描繪中國世紀:崛起的強國正在誕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1日 18:10 新華網 | ||||||||
美國《新聞周刊》5月9日一期以《未來屬于中國嗎》為總題,用21個版面進行《中國的世紀》的封面報道,多角度地解讀中國的崛起。專輯認為中國的崛起已經是個事實,并且強調中國的崛起不僅是挑戰,也是對美國巨大的機會。本網連續摘發了《新聞周刊》的這一期策劃: 總題 《未來屬于中國嗎》
國際問題專家法里德·扎卡里亞5月9日在美國《新聞周刊》撰文說:過去400年,世界上曾經有過全球力量的兩次巨大變化。 第一次是歐洲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國的崛起,如今中國的崛起,外加印度的崛起和日本持續的影響力,標志著全球力量的第三次巨大變化,即亞洲的崛起。對美國而言,中國的挑戰無疑是最大的挑戰。 扎卡里亞認為,從歷史上看,當世界一個主要強國面臨一個正在崛起的強國的挑戰時,兩強之間的關系是很難相處的。雙方如何處理好這一問題將決定它們的未來關系,以及將影響到世界和平。 扎卡里亞指出:當今世界爆發一場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核威懾、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和全球化等因素都大大降低了這種可能性。但在這種表面的平靜下,一場為爭奪全球權力和影響的競爭正在悄悄展開。應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呢?美國別無它選,只有準備迎接挑戰,即重新把重點放在迄今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科學技術—上。 這篇題為《未來屬于中國嗎?》的長篇論著,要點如下: 美國緣何對中國充滿想象力 美國人崇尚美的東西,卻會對一些大的東西產生困惑。美國人喜歡具有規模的東西,尤其喜歡具有超大規模的東西。這就是為何中國能夠使美國人充滿想象力的原因所在。中國的規模使美國黯然失色,其13億人口是美國的4倍。中國曾經是一個大國,但十分貧窮。不過所有這一切都在發生變化,曾經如此具有魅力的規模和人口現在開始呈現不祥之兆。美國人現在想弄清楚,“中國威脅”是否會帶來噩夢,是否是一種切切實實的威脅。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煤炭、鋼材和水泥的最大生產國,能源的第二大消費國,石油的第三大進口國。過去15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了1600%,而美國對華出口則增長了415%。增長速度最為驚人的地方當推上海。15年前,位于滬東的浦東還是欠開發的農村地區。如今,它已經成為上海的金融區,其規模是倫敦新金融區的8倍。 在工業革命時期,英國被稱作“世界工廠”。如今這一稱號非中國莫屬。中國的崛起已不再是預言,而是一個事實了。它已經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大型經濟體,而且還是世界上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居第二的國家了。它擁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一支軍隊(250萬人),軍費開支在世界上排名第四,而且每年都以10%以上的幅度增長。不論它是否會在經濟上超越美國——在我看來還顯得非常遙遠,它現在都是世界舞臺上一支新的強大力量。 中國的經濟增長給世界——尤其是給美國——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巨大好處。據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報告說,過去10年,廉價的中國商品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另外,中國與其它亞洲國家一起購買美國國債,因而使得美國人及其政府能夠不斷借款消費,進而使得世界經濟得以持續增長。 汽車:中國年輕人“想突破限制” 袁軍喜歡把腳踩在油門上。他戴著玫瑰色眼鏡,身穿棕黃色飛行員馬甲,一手扶著豐田陸地巡洋艦的方向盤,一手握著車載無線電通訊系統的麥克風。路邊的風景十分怡人:大片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其間點綴著灰瓦石墻的房屋。但袁軍無暇欣賞,他忙著向身后的SUV越野車隊———有北京吉普的大切諾基,有五十鈴的競技者,有日產的帕拉丁————播報路況。自1991年購買第一輛車以來,袁軍已駕車行駛了60萬公里以上,包括幾次前往西藏、老撾和印度的長途跋涉。他領略了無限風光,但印象最深的是內心的震撼。他說:“城市里的一切都是一成不變的————一成不變的工作,一成不變的人,一成不變的經歷。而在路上,一切都是新的。” 求變精神是美國的一貫作風———追求新的體驗、開拓新的領域、探索絕處逢生之道乃至在上班路上同交通擁堵斗智斗勇。現在中國也充滿了這種精神。十年前,普通美國人每天開車約一個小時,而中國只有1040萬輛汽車,幾乎全都屬于政府部門和公司企業。如今這個數字已超過2300萬。2003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驟增82%,去年盡管政府為緩解經濟過熱現象而控制銀行放貸,但汽車保有量仍然增加了11%。持有駕照的中國人數量超過4000萬,2003年瑞士咨詢公司CBC進行的調查顯示,40%的中國家庭有購車計劃。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稱:“汽車給了人們追求自由的機會,為他們敞開了一片私人空間。” 旅途中可以飽覽中國的風土人情。今年3月初,《新聞周刊》記者隨袁軍和極地越野四驅俱樂部成員在農村地區顛簸了三天。我們從成都出發來到漢藏混居的康定小城,然后繼續前行,來到海拔2.5萬英尺的貢嘎山基地。一行十二輛SUV越野車三十多人走了700英里路,途經無數專為在路上奔波的人服務的飯館、酒吧和妓院。車隊經過一個小村莊時,戴紅領巾的學生們排著隊在路邊觀看,袁軍感嘆道:“中國人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確如此。” 袁軍有錢有閑,因為他在1990年辭去了國有企業技師工作,自己開了一家貿易公司。 現在他擁有一家鞋廠,養著六輛汽車(包括他的陸地巡洋艦)和一套四居室房子。他的旅途收獲頗豐:在云南和西藏結識的女友,在拉薩得到的佛教繪畫,還有更加廣博的胸懷。他說:“從小到大,老師都跟我們說西藏文化很落后。但現在我明白了,信仰是他們的生命。” 北京斥巨資為人們出行創造便利。中國的公路總里程僅次于美國,政府今年1月宣布在今后25年內投資2000億美元再增加約兩倍。據估計,中國的公路總里程將在2020年左右超過美國。 有時候,中國似乎人人都想變得更好、更大、更快。袁軍說:“我們被壓抑得太久,現在想突破限制。”幾個小時后,陸地巡洋艦開進一片雪地,他系緊繩子把其它越野車全部拖上陡坡———車輪在雪地里打滑了。他歡呼著,用車轍在雪地里劃出一個“8”字。及時行樂是他這一代人特有的生活態度,用他的話說,“我們在事事受到嚴格管束的世界里長大,現在終于自由了。” 企業:中國企業家中的杰克·韋爾奇 (美國通用電氣集團前總裁) 使人感到屈辱的是這家公司的傳統。在中國家電制造企業海爾公司,工人們每天上班前都要在廠房的空地上排好隊伍。管理人員會點名叫出那個前一天犯錯最多———比如說,沒有擰緊冰箱上的一個螺絲,干活速度太慢或者在組裝過程中劃傷了冰箱門———的工人。然后,這個“罪人”會走到地面印有一些巨大綠色腳印的地方,面對同伴,接受持續好幾分鐘的訓話。 當總部設在海濱城市青島的海爾集團在千里之外的南卡羅來納州卡姆登開設新廠時,管理人員們認為,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他們應該使用同樣的方法。美國工人非常憤慨,拒絕向這種令人尷尬的儀式低頭。中國老板們屈服了,并且最終把這一插曲視為他們在創立世界名牌的努力中遇到的又一個教訓。海爾公司董事會主席張瑞敏說:“現在,政府也在注意創立中國自己的名牌。這不是你想不想的問題。對中國公司來說,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我們感受到了市場的壓力。” 北京希望,在2010年之前,中國能在福布斯500強中占有至少50席。去年有15家中國公司榜上有名,但中國依然沒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喻戶曉的名牌。許多人認為,海爾(它的發音在英文中意味著“更高”)能率先實現突破。 海爾公司的前身是青島電冰箱總廠,在20世紀80年代初,其債務高達1000萬美元。如今,海爾已是世界五大家電制造企業之一,擁有3萬名員工,年收入超過120億美元。首席執行官張瑞敏1984年加盟該公司時年僅35歲。張瑞敏是杰克·韋爾奇的忠實崇拜者,同時也是一名影響力巨大的共產黨員。他的月薪只有大約800美元,去年獲得的獎金剛剛超過3000美元。 張瑞敏上任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禁止那些用不慣現代化抽水馬桶的工人隨地小便。作為一個狂熱追求質量的人,張瑞敏曾經拿來一把大錘,命令工人們幫他砸掉哪怕只有一點點小毛病的冰箱。這讓一些工人心疼地直流眼淚。 海爾是中國最先關注客戶服務的幾家大公司之一。一些感覺敏銳的維修人員注意到,在有能力購買比較講究的公寓后,顧客會責備那些穿著沾滿污泥的鞋子的維修工弄臟了房間的地面。海爾因此命令工人們在進顧客家門時必須穿上鞋套。在一個還不存在客戶服務的國家,這就像一個美國電纜修理工捧著供兩人享用的茶點出現一樣。 海爾憑借自身努力擴展海外市場。它首先進入的是發達國家,比如德國和美國。海爾從1999年開始在這些國家銷售使用自己品牌的冰箱。2000年,海爾斥資4000萬美元在南卡羅來納州建立了一個工業園區。這有助于它免受傾銷的指責,并緩解了指責中國竊取美國工作崗位的政界人士和工會領袖的怒火。2002年,海爾購買了曼哈頓的一座標志性建筑,作為其美國總部。 與許多中國公司不同,海爾沒有忽視研發工作。去年,海爾的研發經費占其收入的4%,與美國同行不相上下。海爾甚至根據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支付設計師的工資。每個海爾員工都有一張個人核算表,衡量他每季度對公司的貢獻。 然而,海爾公司面臨著很多困難。經過幾年努力,它還是沒能在美國建立起一個高效的銷售網絡,它的所有權結構依然很不清晰。公司的一部分資產已在香港和上海股市公開上市。但沒有人真正知道余下的部分屬于誰。海爾是所謂的“集體”企業。從法律意義上說,工人們擁有海爾公司,但他們不參與分紅,無法知道他們到底擁有什么權利。 電影:中國電影明星進軍好萊塢 幾個月前,26歲的章子怡在參加特柳賴德電影節時,發現自己身邊坐著瓊·艾倫、艾倫·巴金、勞拉·琳尼和安妮特·貝寧。索尼經典的總裁之一邁克·巴克說:“子怡吃驚得要死。她認為,‘我根本無法與這些大腕女明星相比。’但所有這些大腕明星在電影節上發言時都稱她為未來之星。”索尼經典公司發行了章子怡最新的電影《十面埋伏》。雖然大多數美國人尚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記不起她來自哪個國家,但章子怡和中國電影人給美國電影增添了自己的藝術色彩,并使電影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文化輸出。 如果沒有中國電影人,就不會有李小龍和李連杰的電影;也不會有《變臉》、《冰風暴》和《霸王別姬》。而最重要的是,觀眾們就看不到一些最驚險的動作片,其中包括讓美國人了解章子怡的電影《臥虎藏龍》。這部由李安導演的電影獲得4項奧斯卡大獎,創下了外語片有史以來的最高總收入1.28億美元。在過去9個月中,中國電影,如《英雄》、《十面埋伏》和最近發行的《功夫》,都創下了很高的票房收入,并且正在美國的2500家放映廳上映。 這對力爭擺脫香港低成本功夫片的整個中國電影業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兆頭。李安導演為《臥虎藏龍》請來的美國編劇詹姆斯·沙姆斯說:“香港電影的發展仍然是健康的,但影響文化發展的動力又轉到了上海。事實上,現在你談‘中國’文化時,已完全是一個多重文化的混合體,例如,在中國公司出資拍攝的韓國電影中有日本的演員。” 巴克認為,對外開放對中國電影和美國觀眾來說只會帶來好處。他說:“它將會使中國電影更加多樣化。經過相互影響,中國電影正在成為泛亞洲的電影業。這種情況實際上已經發生了。” 教育:美國學生掀起學漢語熱潮 在得克薩斯州舒格蘭的杜勒斯中學,漢語班花名冊上的第一個名字是賈森·趙,最后一個名字是凱西·張。在兩者之間出現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姓名:伊麗莎白·霍夫曼。今年上12年級的霍夫曼從8年級就開始學習漢語。她曾前往南京學習了一個夏天,并打算在今年秋天上大學以后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當那些通常選修西班牙語的同齡人問她為什么要學習漢語時,她常常反問道:“你們為什么不學呢?” 隨著中國迅速朝超級大國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學校負責人和政府官員也開始持有與霍夫曼相同的看法。今年早些時候,來自新澤西州的眾議員拉什·霍爾特說:“出于經濟、文化和安全原因,我們應該更加熟練地掌握中國的語言和方言。”美國國務院已把漢語定為“至關重要”的語言。 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正在增加。在芝加哥的公立學校,選修漢語課程的人數從1999年的500人升到了今年的近3500人,這些學生大多是白種人、非洲裔和拉美裔。到2007年,美國大專院校委員會將推出漢語和意大利語預修課程考試。屆時,將有2400所中學開設漢語預修課程,相當于開設意大利語課程的學校數的10倍。 人們對漢語產生濃厚興趣,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競爭力日益增強。全國外語教學委員會教育事務主管馬蒂·阿博特說:“人們總是在努力分辨,哪種語言會對前途有所幫助。”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之后和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崛起之后,美國分別掀起了俄語熱和日語熱。當時,這兩種語言的教學經費急劇增加,學習人數也驟然上升。 在美國的家庭中,漢語已超過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成為繼英語和西班牙語之后第三種最為普遍的語言。連小學生的家長也受到感染。朱莉·多布森說:“如果我能夠讓我的孩子對漢語產生興趣,他們就會具有別人沒有的優勢。”她的兩個孩子分別為8歲和9歲,已開始了系統的漢語學習。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