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之死加劇公眾質疑 政府公信力面臨形象焦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30日 15:27 觀察與思考 | ||||||||
河南鄭州 張培元 “捂”出來的形象不是發霉,就是政府公信力受到更大損傷,在公眾加劇的質疑中讓官員們承受更大的“形象焦慮”。 4月18日13時30分左右,湖南省望城縣委副書記楊某在望城電信大樓跳樓身亡,其自殺
面對突然爆出的官員自殺事件,公眾的第一反應將是什么?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答案。伴隨近一年媒體報道的自殺官員,總是大堆的猜測泡沫與滿天飛的傳言。而地方政府不顧一切地捂與蓋,無疑加速了傳言臆想的散布。 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群眾沒有判斷力,不能簡單地抱怨百姓缺乏悲憫情懷,因為官方從沒有及時提供足夠信息,供大家作出客觀準確的判斷。而且某些腐敗分子選擇自我終結生命,也可能是為了掐斷腐敗線索,“犧牲”一個人,保全一窩貪。他們在生命最后一刻還以“魚死網破”方式瘋狂撞擊反腐防線。如此貪官,連死亡都是一種陰謀,群眾焉能不恨! 不過,從臨床心理學角度來看官員之死,除部分畏罪自殺者,相當多非正常死亡源于“人”之病,并非“官”之病。在現代社會,職場競爭日趨激烈,白領、藍領若患上了焦慮癥,胸中郁悶積累到一定程度,無可排遣之時很容易選擇輕生。官員也是人,官場亦屬一種職場,職場焦慮癥同樣會在他們身上出現。對于這類自殺官員,普通公眾一般也是能理解和平靜對待的。 但望城縣地方官大搞新聞封鎖,充分反映了這些人的“形象焦慮”—擔心官員自殺現象牽出的丑聞影響地方政府形象,為官員隊伍抹黑。他們沒想過,在傳媒發達的今天,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地方權威部門“失聲”所留下的信息空白,恰恰為更多無厘頭想象提供了滋生空間。 群眾愛用涉腐臆想鏈接官員自殺傳聞,已暴露了某些地方官員隊伍的道德形象危機。從根本上消除危機,需要基層政府正視問題,敢于揭丑亮丑,向公眾坦露襟懷,放心大膽地讓媒體和社會監督力量介入官員死亡調查。“捂”出來的形象不是發霉,就是政府公信力受到更大損傷,在公眾加劇的質疑中讓官員們承受更大的“形象焦慮”。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