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目前無可行性 利率調整成唯一手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9日 14:14 《全球財經觀察》 | ||||||||
人民幣在目前升值并不具備可行性。交給央行的緊迫任務是加速匯率的合理形成機制。在匯率難以調整的情況下,利率調整成為目前可選擇的唯一手段 4月20日,國家統計局正式發布一季度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從公布數據看,整體經濟依然保持相對穩定增長,同時,進出口貿易順差急劇擴大和投資仍然過熱成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兩大不穩定因素。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認為,有關調控部門可以考慮在提高利率的
從一季度宏觀運行數據來看,社會普遍關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8%,處于3%的警戒線之內。國內生產總值為31355億元,同比增長9.5%,同期回落0.3個百分點,GDP依然保持較高增長,其中,第二產業貢獻率最高,其增加值為18366億元,增長11.3%。 CPI從去年起獲得普遍關注,2004年上半年數據值一直保持在3%的通脹警戒線之上,并一度超過5%。但從去年三季度開始,隨著糧食增產,CPI一直保持回落態勢,全年增速落緩為3.9%,顯示整體宏觀經濟運行態勢呈現出穩定跡象,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針對特殊行業宏觀調控的實施開始發揮作用。從今年公布的相關預期數據來看,糧食產量增速不會放緩,農民收入保持著10%左右的增長,CPI中占33.6%權重的食品價格指數存在回落的可能。 盡管如此,中國宏觀經濟仍然呈現出過熱跡象,主要體現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未明顯放緩和進出口順差進一步加大。從一季度公布的數據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998億元,同比增長22.8%,在去年一季度43%的高速增長基礎上,增長勢頭并沒有得到遏制。 更令人擔憂的則是進出口貿易順差迅速增加。一季度中國進出口總額2952億美元,同比增長23.1%。其中,出口1559億美元,增長34.9%;進口1393億美元,增長12.2%。進出口相抵,順差16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86億美元逆差相比,增長絕對值超過250億美元。聯系到一季度GDP增加額為近2720億元,貿易順差對GDP貢獻率幾乎達到50%。 貿易順差帶來的副結果是中國外匯儲備進一步迅速增長。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達6591億美元,比去年末增加492億美元。這帶來兩個影響,一是由于中國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在美元疲弱、歐元堅挺的情勢下,外匯儲備相對貶值,意味著中國的國家財富在縮水;二是為沖銷外匯流入,央行只能增加投放人民幣,導致廣義貨幣(M2)擴張,變相造成通貨膨脹。 一般來講,固定資產投資和貿易順差,一個對內,一個對外,如果同時保持高速增長,將不可避免地推動通貨膨脹。 與此同時,由于中國出口仍是粗放型(2004年全年出口額增長35%,但出口價格上漲幅度不到5%,進口額上漲近30%,進口價格上漲超過10%),按照實物量計算,貿易順差越大,資源需求壓力也越來越明顯。一季度,中國原材料、燃料、動力的購進價格上漲10.1%,顯示出資源供不應求的狀況,從國際市場因素看,原材料、燃料、動力價格持續在高位波動,輸入型通貨膨脹因素依然存在。同時,資源需求的壓力也會逐步向下游產業傳導,對房地產、汽車等行業造成的影響很可能在未來半年內顯現。 從通脹壓力和資源約束的角度來說,國內投資和貿易順差同時高增長,會不可避免地帶來通貨膨脹,同時放緩則帶來通貨緊縮,保一壓一是理性的選擇。 結合國內外各種因素,我們認為,有關部門可以考慮溫和加息的措施,以逐步降低國內投資增速,與此同時,采取措施進一步推動建立合理可調控的匯率形成機制,為未來外匯的變動做好準備工作。 經濟調控的手段一為行政手段。從去年至今,針對個別過熱行業,有關部門運用了專項調控的行政手段。行政手段雖短期效益明顯,但副作用也較大。因此未來行政手段應當控制而行。 經濟調控的另一手段是市場手段,即看不見的手,一般來說,主要指匯率和利率調整。 人民幣問題成為熱點已經有一段時間,近來由于美國貿易逆差擴大,人民幣問題更進一步升溫。但我們相信,人民幣一次性升值并不能解決美國貿易逆差的問題,同時卻可能引起諸多意料之外的沖擊,尤其是對于當前處于攻堅階段的中國金融體系改革而言。一旦中國出現宏觀經濟運行不暢,則再次調整更為困難。因此,人民幣在目前升值并不具備可行性。交給央行的緊迫任務是加速匯率的合理形成機制。 在匯率難以調整的情況下,利率調整成為目前可選擇的唯一手段。目前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源于政府推動,投資目的單一、效率低下成為主要弊端,通過加息抑制政府主導型投資;反過來,能夠給予民營經濟更廣闊的投資空間,讓更具效率的民營資本尋求具有增長潛力的投資領域。與此同時,加息的彈性較大,通過一次溫和加息試探市場反應,再根據相關宏觀經濟運行數據進行調整,是一種明智的手段。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