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時評:富人的義務是交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7日 17:55 瞭望東方周刊 | ||||||||
文/刀爾登 排行榜一出,評論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和“富豪榜”一一對勘,以得出誰大方誰摳門兒的結論 富國為什么要幫助窮國?依過去的解釋,幫助別國的國家一共有兩種,一種是中國,
那么,一個國家之內,富人對窮人,有沒有什么責任或義務,或道德虧欠呢?本月里,談這個話題的人又多起來,原因是,“慈善排行榜”又出來了,而且一出就是兩張,胡潤一張,《公益時報》一張,交相輝映。和上次一樣,排行榜一出,評論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和“富豪榜”一一對勘,以得出誰大方誰摳門兒的結論。然后批評中國富裕階層沒有社會責任感,哀嘆貧困者的可憐無助。 我不是不同意這些意見。我是想談些別的。不同的階層,是可以不自愿地相互掩護的。低下階層常以高刑事犯罪率掩護其他階層的其他犯罪,中等階層常被用來掩護富人階層,許多有利富人的公共政策,都是以他們的利益為辭,實際上他們從中所得甚少——中國的中產階級好像還沒有形成,不過先已當了好幾回冤大頭了。而富人階層,這次我們看到的,則是在給全社會的道德狀況和制度安排做著掩護。 濟貧,經常被當作個同情心的話題來討論。那么,各個階層的表現如何?湖南湘潭,有傷者睡在路邊五天等死,這是最近出的、大家都聽說的事情。或許這種極端的例子本身不能說明什么,那么再看看別的。不止一個城市有了限制乞丐的法令,別的城市不好意思這么做,但只是不好意思耳,如果把這種政策交付民意,有調查證明,城市居民多一半會支持限制乞丐,驅趕無籍貧民。 不能什么都指望同情心。那是靠不住的。現在,一種意見已在流行,那就是:窮人是競爭的失敗者,他們應該接受這個命運,安貧樂道,自然,社會也應該對他們有適當的救濟——這種救濟是出于同情,而所謂“適當的”,大概意指每月兩百元生活費之類。在這種強大的意見面前,同情心的力量微不足道。 這種意見錯在哪里?這得從“競爭”的手段說起。現代社會鼓勵競爭,但規定了哪些競爭手段是可以采用的,哪些是不可以的。搶劫——一種主要依靠體力的競爭——就是不允許的。在理論上的原初狀態,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社會形成,建立了一些約定,某些人得放棄某些手段,比如不再在半路上搶別人的獵物,作為回應,社會保證所有人都不會餓死。負責執行這一保證的機構,就是后來我們稱之為政府的事物。 不能把任何群體(更不要說一個階層)棄在無助之境,多數人接受這一見解,但或者以為這是出于同情心,或者以為是為了避免麻煩(比如犯罪)。在這種理解下,扶貧濟困或者成為道德領域里的事情,或者是出于對社會運行成本的精細計算。與此相應的社會政策,是一手制造麻煩,一手用法律的強力來對付麻煩。 現在講究和諧社會。和諧的社會出自對所有社會成員負起責任的制度。改善貧困階層的生活狀況,即實現社會對成員的承諾,是政府的本來責任,而不是富人的道德義務。富人的義務是交稅,由政府來再分配,其中的一部分將用于周濟窮人,給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平等的競爭機會。這是最粗淺的道理,也最容易給人忽略。 富人多做公益捐款,或出于同情心,或慚愧于交的稅太少,或想完成自己心目中的社會責任,或想上榜等等,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是好事,值得鼓勵。但我不認為應予以道德擠壓,否則,就算能擠出幾文錢來,也無助大局。而且,這類善捐,似更應用于公益,或者資助對緊急災害事件的救濟,而不應做階層間的直接轉輸,拿去訪貧問苦。因為那樣反會刺激出畸形的階層心理,放大階層差距,而且,為彌平承恩感,人們通常會發展出相反的情緒。 而由政府頒發的補助,窮人大可拿得心安理得。為什么不呢?一種觀點認為,不勞動者不得食。但不勞而得食的人多得很,如遺產獲得者,我們都覺得他們無可非議,何獨苛求于窮人呢?而現在的世風,是上看富人不順眼,下看窮人眼不順。上看富人不順眼,沒本事予以制度制衡,只好予以道德壓力;下看窮人眼不順,則恨不得請到視線之外,或連人家用手機、坐出租車也要立法來限制。都是莫名其妙的事。 刀爾登:六十年代生人,中文系出身,做過行政、研究、編輯等幾項工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