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部分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 > 正文
 

高露潔風波緣何生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7日 09:22 深圳特區報

  一周以來,“高露潔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這樣一則舶來消息,在國內掀起一場不小的風波,釀成一起頗具特色的“高露潔事件”。最近,美國科學家彼得·威克斯蘭公開表示,英國《旗幟晚報》歪曲他的研究發布的高露潔致癌警告,是一個“不科學的故事版本”。隨著科學家的出面澄清,相信國內引發的“高露潔風波”將逐漸平息,而人們對這一事件的反思卻剛剛開始。也許,更有意義是從“高露潔事件”出發,探尋這一事件乃至這一類事件的生成基礎,從而找到規避類似“事件”的路徑和方法。

  說“高露潔事件”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事件,一些同胞可能不愛聽,但恐怕這是事實。為什么一項目前尚無定論的科學研究,由英國一家三流報紙演繹成一個“不科學的故事版本”后,在當地波瀾不驚,而一“進口”到我們這里,卻演變成一場輿論十分關注的“事件”?國內某些媒體對這一“不科學的故事版本”未盡證實之義務而爭相跟進報道,是引發這一事件的觸媒,但這決不是這一事件生成的全部基礎。

  應當看到,“高露潔事件”的生成,有著極其重要的心理基礎。這種心理基礎有其積極的一面。隨著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們對牙膏、食品等物品的安全性越來越關注,這是值得肯定的。同時,這種心理基礎也有消極的一面,那就是人們對那些可能危害健康卻未經證實的消息,容易反應過度。對高露潔牙膏乃至其他牙膏產生恐慌心理是過度反應,商家在未有權威結論之前將相關產品下架也是過度反應。而這兩種過度反應相互作用,就可能在更大的范圍內引發連鎖性過度反應,既使被卷入事件的企業遭受重創,又使人們對公共衛生安全的不信任感進一步加深。

  社會公眾在消費方面表現出來的脆弱心理,是形成“高露潔事件”的重要前提。這種“寧可信其有”的社會心態,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人利用。為了擠垮競爭對手,有人未必不能炮制對手的產品“可能”有“致癌”一類的致命缺陷。因此,若消費者聽風就是雨,稍有風吹草動就疑為草木皆兵,既無助于個人身心健康,也無助于良性的市場秩序建設。但呼吁社會公眾要有成熟消費心理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公眾在“高露潔事件”中脆弱的心理表現,實是由來有自,亦非一朝一夕形成。食品公共安全事件的一再發生,總是擊中公眾的敏感神經;而從眾多公共衛生安全事故的逐一查處中,人們并未感受到消費安全環境實現了根本性好轉,一些導致公共衛生安全的隱患和矛盾并未獲得徹底解決。因此,“高露潔事件”得以形成,也與一定的社會基礎相關。

  在“牙膏可能致癌”一類的公共衛生安全的危機中,人們迫切需要聽到權威的聲音。“可能”二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可能致癌”則意味著對不確定性的懼怕,從而易把人們卷入莫名的惶恐之中。此時,人們希望及時聽到權威的聲音,從而給他們以“確定性”,平息恐慌心理。正如專家所言,對于事關公眾食品安全的重大警示,中外都明確必須由政府權威部門發布。實踐也反復證明,政府部門的快速反應,能有效消弭公眾在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中的過度反應。但問題是,在此種關鍵時刻,有關部門的表現往往并不如人意,不是集體“失聲”,就是行動遲緩,人們往往只能通過其他載體來尋找“確定性”。而有關部門未能做到積極作為,既有相關質量標準缺失的原因,更存在類似于體制性障礙的原因。如牙膏以及容易引起皮膚不適的服裝等“邊緣物品”,究竟由哪個有關部門來監管,至今沒有定論,這樣就往往出現監管真空,建設快速反應機制和快速反應能力更無從談起。

  倘說“高露潔事件”具有標本意義,那么,鏟除“高露潔事件”的生成基礎,應當成為構建公共衛生安全體系的著力點。

  作者:江城子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高露潔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多種方式看新聞】【收藏】【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紅色專題
紅色專題圖鈴免費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場啦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