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高露潔事件中媒體為何失去辨別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23:18 人民網 | ||||||||
施 芳 一周之內,“高露潔”事件一波三折:先是國內眾多媒體不約而同地報道,包括高露潔部分牙膏在內的數十種產品含有“三氯生”,長期使用可能致癌;繼而又報道說一些地方的高露潔產品已經下架;直至研究者出來聲明,此為媒體斷章取義。
回顧事件的始終,國內眾多媒體態度高度一致。搜索一下互聯網,查到的文章如出一轍。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很多,但最主要的渠道還是通過各種媒體。如此高密度不實信息的傳播,不啻為對公眾知情權的一種侵害。 類似事件頻頻發生。“多吃南瓜能降血糖”,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面對這樣一個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傳說”,竟然沒有一個專家予以駁斥,沒有一家媒體予以質疑,反而被眾多的媒體加以傳播。批評也罷,贊揚也罷,媒體在同一事件上集體出錯,讓人不免產生這樣的疑問:媒體失去辨別力了嗎? 媒體為什么失去了辨別力?首先在于媒體放棄了追根溯源的努力,以真實為生命的新聞報道,變成了捕風捉影的產物。以高露潔事件為例,絕大多數媒體似乎沒有想到去查閱原始的研究論文,或是去采訪研究者本人,而在資訊發達的年代,這些本來不難做到。媒體忘卻了把關人的職責,不僅未去深入調查研究,有的甚至展開想象:有媒體將英國《旗幟晚報》(《Evening Standard》)自行調查的含三氯生的商品名錄奉為“涉案產品名錄”;有媒體直接將高露潔全效牙膏定性為“含間接致癌物”。 互聯網的普及使媒介從業人員可以更快捷地獲取信息,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使他們遠離了新聞事實。一些記者足不出戶,單憑網上搜羅的資料,就敢炮制新聞,而很少去推敲新聞的真假。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媒體會屢屢集體出錯。 科學精神的缺失也是媒體失去辨別力的根源。社會生活紛繁復雜,記者不可能在每一個領域都是專家,但科學精神卻不可或缺。新聞競爭日益加劇,記者們熱衷于搶新聞,但效率不能以失真為代價。負責任的媒體一定要多花些功夫,多采訪專家,多聽各方面的意見。 記者們得到一個能夠迎合受眾心理的新聞線索,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職業沖動,但刊出的新聞如果失實,便是對公眾的愚弄。“謊言重復一千遍就變成了真理”,讀者通過媒體了解信息,同樣的聲音反復出現,事后卻證明是假新聞,長此以往,媒體的公信力勢必大打折扣。 在現代法治社會,媒體起到了必不可少的社會監督作用,記者的天職就是要充當“大眾的崗哨”,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維護公共利益。在新聞競爭中,我們不僅要“快些,快些,再快些”,而且還要時時叮囑自己一句:“認真,認真,再認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