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消費者成驚弓之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2日 07:52 人民網-華東新聞 | |||||||||
汪曉東 如果我們處在一個講求誠信而非假冒偽劣時時作惡的市場環境,如果相關部門監管有力、守土有責,可能就不會有那么多人一有風吹草動就作出過激反應了 真不知道該不該為高露潔叫屈。
何出此言?4月15日,英國一家媒體稱,研究發現,部分牙膏、洗手液、洗面奶等抗菌清潔用品因含有化學物質三氯生可能致癌。消息傳到國內,立即引發不小的恐慌,知名牙膏品牌高露潔更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然而,僅僅過了4天,取得上述“發現”的那位學者卻又在報紙上澄清,說他沒有說過抗菌化學物質三氯生有潛在的健康危險,會必然導致癌癥,人們現在根本沒有必要擔心。然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過的話是很難收回去的。連日來,高露潔遭“撤柜”、“退貨”的消息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當然,說高露潔很委屈,是要建立在其產品確實沒有什么問題的基礎之上。這就好比一個好端端的人受到惡語中傷,此后中傷者又說“我沒有說過”或“大家誤解我的意思了”。對于被中傷者而言,豈不是一件委屈的事情? 不夸張地說,高露潔在國內已經成為一次“公共事件”,甚至引起了一定的恐慌!侗本┩韴蟆返南⒄f,高露潔在英國并沒有撤柜,相關的報道也僅有一篇。對此,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國外,學者發布類似的信息屢見報端,但大部分老百姓反應平淡,而國內消費者對于這樣的信息似乎還不適應,往往反應過于敏感。 我認為,這話說對了一半。確實,對于類似的“新發現”,我們不一定都要那么敏感和恐慌。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受當時的客觀條件限制的。據《羊城晚報》報道,在此之前,牙膏產品是否允許使用三氯生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如果真是這樣,現在來責怪高露潔似乎顯得有些“馬后炮”。而且,目前也只是有學者在研究中認為有上述情況,至于是否真的會致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這樣的情況,非高露潔或牙膏產品獨有。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恐慌呢?說不定,現在去查查其它產品,或許會有更重要的“發現”呢。新華網一篇文章說,如今類似蘇丹紅的化工染料還有至少上千種,并且隨著技術的進步,隨時還會有新的化工染料被合成,很難預測不法企業會在食品中添加哪些禁止添加的物質,從而事先制定出檢測標準,即使在發達國家也無此先例。 但是,國內消費者的反應過激,責任完全在消費者嗎?恐怕不能這么說。一方面,聽到“可能致癌”的話,誰人不怕?另一方面,國內消費者為什么會如此?新華網的文章指出,不法企業千奇百怪的造假手段,社會誠信體系的不健全,使公眾習慣于懷疑一切,不相信專家,甚至不相信政府。該文還尖銳地提出這樣的問題:“是誰把我們變成了驚弓之鳥,一聽到‘致癌’、‘有毒’就沒頭沒腦地撲騰驚叫?”我覺得,與其說是“驚弓之鳥”,不如說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試想,如果我們處在一個講求誠信而非假冒偽劣時時作惡的市場環境,如果相關部門監管有力、守土有責,可能就不會有那么多人一有風吹草動就作出過激反應了。 也有人把矛頭對準媒體,說某些報道“斷章取義”了,才導致公眾的反應!斗ㄖ仆韴蟆份d文認為,媒體這種“過度反應”,其實是對社會高度負責的舉措,是每一個媒體都必須弘揚的。相反,若媒體對這樣的事反應遲鈍,甚至無動于衷,才是最可怕的。這話我無法完全贊同。一些媒體在這起事件中的作用也不完全是正面的,用“反應過激”來形容一些報道并不為過。我估計,很多人可能還沒完全弄清楚怎么回事就已下筆千言。而一些消費者也是看到報道之后才過激反應的。因此,如何準確、客觀、適度報道這類新聞,也是媒體需要研究的課題。 不過,換一個角度看,這樣的事情,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種考驗。“可能致癌”的話說也說了,即便是說錯了,也覆水難收了;“反應過激”也確實是國內消費者普遍的心理狀態,要讓大家更加理性也需假以時日。這些都是難以改變的現實。那么,作為企業該如何應對?實際上,在此之前,國內很多企業就多次面臨過類似的“信任危機”,有些企業甚至是蒙受了不白之冤,比如,某一生產劣質金華火腿的企業被曝光,那些正宗生產廠家統統遭殃;某一生產假冒鎮江香醋的企業被查處,那些沒有問題的企業也跟著倒霉。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戳俗罱膱蟮,高露潔似乎還沒能拿得出令人叫絕的好辦法。 可以預見,今后類似的事件還會發生,一方面,公眾和媒體需要慢慢學會適應這些信息;另一方面,企業也要隨時做好危機公關的準備,畢竟,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我們無處可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