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致癌:蝴蝶效應下的驚弓之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2日 06:53 中國青年報 | |||||||||
高立新 太平洋彼岸的蝴蝶扇一下翅膀,中國就可能下一場暴風雨。最近的牙膏致癌風波,似乎驗證了這種蝴蝶效應。 部分品牌牙膏含有化學物質三氯生,長期使用可能致癌,這一消息最近成為國內多
蝴蝶最初那一扇,據臺灣媒體報道,是美國弗吉尼亞工學院科研人員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刊發的一篇論文,結論是實驗表明三氯生在一定情況下可能致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實驗研究用的水,含氯成分相當高,與一般使用水之含氯成分不同。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美英兩國衛生部門也強調,這項研究并不適用于解釋牙膏的成分。 4月19日,《人民日報》刊發駐英國記者撰寫的《高露潔事件:研究不等于警示》一文。文章指出,最初由英國一家非主流報紙《標準晚報》報道的這一消息,并沒有在當地引起強烈反應。同時,4月19日,取得這一發現的科學家彼得·威克斯蘭在弗吉尼亞《The Roanoke Time》報紙的網站上說,許多媒體斷章取義了他關于潛在健康風險的發現,他沒有說過抗菌化學物質是潛在的危險和值得引起健康關注,《標準晚報》的報道和英國瑪莎超市下架牙膏,顯然是過度反應。另據《沈陽今報》報道,英國除《標準晚報》外,主流媒體如《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都沒有相關報道。事實上,“蝴蝶”出面澄清,人們并沒有理解他的結論。 但隨后的事態發展顯然超出了“蝴蝶”的控制能力。自4月18日起,中國大陸媒體將這股寒流變成了一個太平洋風暴,殺傷力驚人。遍尋中國的報道,發現普遍存在隱藏了蝴蝶最初一扇的情況,并且多數媒體的報道并沒有從美國方面得到求證。換句話說,媒體在報道三氯生風波時,沒有做到全面,也就有失客觀真實。 牙膏有沒有殺傷力現在專家尚無共識,且多數傾向于否定回答。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美、英及中國港臺地區反應頗為理性,而在中國大陸,反應似乎有些“過度”。究其原因,事實從美國到英國再到中國,在傳播鏈條中被一次次過濾、選擇,到了中國大陸的消費終端時,可供公眾用以判斷的事實和證據已經與最初的情況大相徑庭,致使部分公眾成為傳播之箭下的驚弓之鳥,本能地作出了“過度”反應。 事實上,來自各方面專家的說法證明了這一點,牙膏本身并沒有多大負面影響,現有的殺傷力更多意義上還停留在心理層面,從某種程度上不能不說是傳播鏈條造就了蝴蝶效應。 時刻生活在黑心食品陰影下的中國消費者,近兩個月來不斷經受肯德基的蘇丹紅、立頓紅茶的氟化物、寶潔SK-Ⅱ的氫氧化鈉等問題洋品牌的刺激,心理脆弱猶如驚弓之鳥,這種脆弱心理很容易讓公眾偏離理性判斷而陷入盲目。例如蘇丹紅,其危害事后被證實有限,一瓶辣椒醬僅相當于半支煙,但因為媒體最初沒有提供足夠的事實,以致消費者很難判斷真實危害,不得不選擇吃過含蘇丹紅食品就可能致癌的結論。 人類永遠都有一種追求確定性的本能,因為確切信息可以降低個人決策的成本。但在任何一個領域,永遠都存在無法獲得確定信息的時候。面對不確定信息,任何人都應支付最起碼的判斷的成本,而不是把這個成本輕率地甩給政府和社會,不解決問題,卻徒增社會成本。 三氯生是科研新發現,世界各國都沒有禁止,也沒有標準,這是需要人類共同研究、正確解決的一個新課題。政府當然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提供確切信息,企業提供的信息又被質疑為不可信,因此,提供信息的良機自然留給了媒體。面對類似事件,傳播者理應盡可能客觀真實全面地把事實告知公眾,提供的事實越充分,就越能幫助公眾和政府共同作出理性決策,這是權利,更是責任。否則,非理性之舉造就蝴蝶效應,事件善后所付出的成本將遠超出想像。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