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看待國企利潤的大幅增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2日 03:59 中華工商時報 | ||||||||
喻新安/文 企業以獲得最大利潤為目標,企業利潤的獲得應當靠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而不是借助政府賜予的壟斷地位或特殊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企業的高利潤以及在整個國企總利潤中占的高比例,應當進行客觀分析。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最近接受媒體采訪,對2004年的國企如是評價:“國有企業1998年全年利潤才525億元,去年僅國有工業企業就已達到了5312億元”,“2004年國有企業的發展勢頭相當好,實現利潤大幅增加,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比上年增長四成多。中央企業實現利潤4785億元,增長近60%”。 宣傳國企利潤的大幅增長,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正因為不是第一次,正因為在“正面宣傳”背后好像總掩蓋著什么,所以人們往往會對這種宣傳的“可信度”產生懷疑。 大概是1991年吧,我國國有企業遇到了大麻煩,當年國企首次出現“三三制”局面,即明虧、虛盈實虧、盈利企業各 占1/3。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的崛起,國有企業的日子更難過了。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企盈虧相抵后出現凈虧損。在此背景下,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屆一中全會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期間各級用的招數自不待說。三年后的2000年底,原國家經貿委公布了國企脫困的成績:國企利潤大幅增長,2000年全年實現利潤預計達2300億元,比1997年增長1.85倍;大多數行業整體扭虧增盈,在國家重點監測的14個行業中,已有包括輕工、機械等12個行業實現了利潤增加或整體扭虧為盈。但,大幅增長的利潤是怎么來的呢?在當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朱镕基總理指出:“目前企業利潤增加那么多,其中含有銀行連續降低貸款利率和債轉股等因素,也就是說,企業利潤增加的一部分,來源于銀行利息的減少。”更詳細的資料證明,“工業利潤成倍增長主要是政策和市場價格作用的結果。商品漲價占全部工業利潤增加額的50%-60%”,“最為突出的是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以原油開采為例,利潤的90%以上是價格上漲帶來的。” 果不其然,外部環境和利好政策改變后,許多國企重又陷入困境。于是2003年3月,新任總理溫家寶在中共十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會見中外記者強調:“繼續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在今年的中共十屆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溫總理重申:“國有企業改革仍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這就表明,國有企業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當然,國有企業發展的成績特別是利潤的攀升,應予以充分肯定。溫家寶總理2004年3月5日在中共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實現利潤3784億元,比上年增長45.2%。”國資委還宣布:“在《財富》雜志評選的2004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移 動、中國電信、中國中化集團、上海寶鋼和中國糧油集團8家中央企業入選,比2003年新增兩家。” 但是,對國企利潤的大幅增長也要作客觀分析,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據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透露,中央企業利潤的66%來自中石油、中國移 動、中石化、中國電信、中海油、寶鋼、中遠集團7家企業。這幾家都是壟斷行業的企業,它們主要依靠國家的特殊政策來獲取超額壟斷利潤,而不是依靠自身的高效率。至于壟斷企業的效率,那是令人汗顏的。以國家電網公司為例,公開數據顯示該公司的資產利潤率從2002年的1.06%下降到2003年的0.49%。(《□保望》2005年第四期19頁)有關研究還表明,2004年前10個月新增的1454.5億元利潤中,工業企業新增利潤917.5億元。在影響利潤增加的因素中,因國內需求增長、生產規模擴大、銷售增加帶來的利潤占42.8%,因工業品價格尤其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利潤達到37%,因加強管理、挖掘潛力帶來的利潤只占20.2%。由此可知,影響中央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布局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至于8家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都集中在電力、石化、通信等壟斷行業,這種由壟斷產生的500強企業又有多大意義?進入世界500強又能說明什么? 企業以獲得最大利潤為目標,企業利潤的獲得應當靠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而不是借助政府賜予的壟斷地位或特殊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企業的高利潤以及在整個國企總利潤中占的高比例,應當進行客觀分析。《□□望》周刊2005年第四期《壟斷“變臉”》一文寫到:“2003年以來,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國內多次出現‘油荒’”、“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公司四處調油,到處‘滅火’,但油仍是越調越缺。專家直言不諱,‘應該不排除故意控制供應量的因素’”、“據統計,僅2003年國內石油公司通過漲價得到了300多億元的利潤,而由此匡算出的社會代價是2100億元。”可見,破除壟斷頑癥,使一些壟斷企業的利潤“回歸自然”,既是保證公平市場競爭秩序的客觀需要,也是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好事善事。 國有企業不再靠壟斷獲取高額利潤之后,要發展壯大,惟一的出路是深化改革特別是產權制度改革。早在1997年,中央提出國企三年改革脫困的目標之一就是“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時至今日,這項改革的進展仍極其緩慢。在189家中央企業中,集團一級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只有9家,其他都是單一投資主體。在國家重點監測的國有及國有控股的3117家企業中,國有絕對控股的為2696家,占86.5%。可見,推進作為“中心環節”的國企改革,必須按照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的論斷,在規范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方面邁出堅實的步伐。 再也不能不分緣由、沾沾自喜于企業利潤的攀升而回避企業制度的創新了!歷史給予國企消除沉疴的機會已經不多!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