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聽證會示范意義積極 結果已經不重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1日 10:09 《時代信報》 | ||||||||
一次無關“民生”的聽證會,激起了全國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這在中國聽證會制度發展演變的不長歷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與目前我國各大城市頻頻舉行的絕大多數聽證會不同,這次聽證會并非由政府自上而下地發動的;確切地說,它是迫于社會輿論的“壓力”而促成的。它是一次事前經媒體廣泛張揚的聽證。此次聽證的“對象”無關某一城市市民百姓的具體生活:它既不涉及民用消費
——當有人企圖改變一處涉及全體國民感情的歷史遺址現狀時,公眾要問:誰給了你這種資格? ——當有人著手將一處與城市生態息息相關的自然與文化遺產變成能夠持續贏利的“游樂場”時,公眾希望了解:誰給了你這種授權? ——當有人在作出一項可能對周邊環境產生長遠影響的決定卻不征求事涉各方的意見時,公眾想知道:是什么“底氣”在支撐你的態度? 最令人感動的,是公眾對此事的反應。 在聽證會舉行之前,一群綠色志愿組織成員為專家們提供了圓明園湖底防滲膜鋪設前后湖面植物生長狀況的對比照片;聽證會舉行當天,一些普通市民將他們對圓明園生態保護的建議寫成材料,直接帶到聽證會現場…… 在這一事件的推進中,可以說,媒體與公眾之間,形成了一種配合默契的互動;而政府有關部門也“一反慣例”,積極地參與其中,“推波助瀾”,三方合力,共同出演了一場“民意聽證”的“教學示范戲”。 事情發展到這個時候,“圓明園湖底是否應該鋪防滲膜”的學術之爭已經變得相對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場聽證會確立了一個范例——這個范例就是: 沒有任何政府部門可以漠視民意,不經論證和授權,而擅自處置屬于全體國民的“資產”——不論它是物質財產,還是自然生態遺產,或者是歷史文化遺產。 而政府方面的某一行政舉措,即便已開始實施,即便已投入了上千萬元的資金,即便它完成后不會對你我的物質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但只要它違背民意,只要它出臺的程序不合法,公眾就有權要求行政單位舉行聽證。 在這場吸引了全國人民目光的新聞大戰中,有一個人,一個名叫李開發的“孤獨者”,值得21世紀的中國向他脫帽致敬。在4月13日舉行的聽證會上,中國管理科學院研究員李開發站在支持圓明園湖底鋪設防滲膜一方,不過他出席聽證會卻未受圓明園管理處委托。面對情緒近乎失控的“反方”專家代表,李開發短短的發言被淹沒在“反方”代表們的滔滔宏辯之中。因新聞媒體明顯的傾向性,他一出場便被迫處于“道德弱勢”的地位。 發言5分鐘,李開發“享受”了5分鐘的噓聲和倒彩,然而無論是“喧囂的多數”,還是政府有關部門,都不能強迫他放棄立場——因為,他是為真理而來。雖然他手中握有的未必是真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