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產權改革靜悄悄地來 弱勢群體需要話語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6日 06:49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李學賓 羞答答的改革靜悄悄地來。盡管MBO一定要稱之為向管理層轉讓國有產權,全流通改革一定要叫做解決股權分置,但無論怎樣,兩項關于產權的改革畢竟接踵而至,社會財富面臨著新一輪再分配。國資委和證監會在目前的條件制約下,做到這一步已經相當不易。上期本欄提到,21世紀什么最貴?答案是制度!產權改革可以說是一項不折不扣的制度性改革,
一是用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比如某些政府官員導向的大型國債投資項目;二是用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比如向銀行借貸后進行的投資生產;三是用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比如一些希望小學之類的募捐投資;四是用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到私營企業主用自有資金進行生產投資,小到個人的購房買車。 從單個利益主體判斷,人們會選擇最后這種司空見慣的形式,因為,他往往會考慮用最小的成本去獲得最大的收益。從社會整體利益判斷,我們必須考慮所謂的道德成本。從道德成本的角度分析,不作為所造成的損失還只是輕的,比如我們從大多數國企身上都能感受到一種辦事效率的低下,而大多數私營企業則活力四射,極富效率;惡意侵占或者說腐敗所造成的損失則無法估量,社會中形成的絕大多數不良資產與其相關。但是私人產權的組織形式下,同樣的問題則少得多,至少不會沆瀣一氣,把企業的資產變成“往家拿”資產。產權改革當然不是萬能的,人們曾經有過調查,以對重度污染的企業調查為例,缺乏環保設備的往往是民營企業居多,雇傭童工現象也往往發生在民營企業身上,但這似乎并不能歸結為產權之過,而是監管不力所致。 李榮融在公開場合曾經說過,國資委對待MBO的態度是兩個:一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二是鼓勵產權流動。歸結成一條就是要保證產權流動的有序和公正,而公開透明的程序對最后結果的公正性至關重要。無論是“中小企業MBO十六條”,還是即將亮相的“全流通試點新規”,作為監管者,在一項制度變革的流水線上,國資委和證監會還要站好“最后一班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產權改革畢竟會造成社會財富的新一輪再分配,茲事體大,不可單兵貿進。如果沒有誠信體系的建設作為呼應,如果不能在MBO和全流通試點的過程中設置可行的約束條件和預留追索權,給弱勢群體更多的話語權,很有可能使改革的結果與初衷背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