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必得事件警示為何慢一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4日 11:48 現代快報 | |||||||||
“芬必得”事件余波未了,消費者對藥品安全卻更加擔憂和疑惑,從去年的“萬絡”到今年的“西樂葆”、“蘇丹紅一號”,再到“芬必得”,國內消費者的“知情權”始終慢一拍,似乎沒有了國外藥管部門的通報,我們對藥品安全一無所知。專家分析說,不良反應報告數量不如國外,這讓藥品警示及時通報難度倍增。 “怎么總是國外發出藥品警示,我們的警示在哪里?”一些市民不安地說,“少了
那為何感覺國外通報更為及時,而且信息量也大呢?江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分析說,主要有三個原因,但根子還是出在不良反應報告太少,質量不高。其一,盡管我國在絕大部分地區都建立了省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但像江蘇等地區,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收集不過區區三年,而國外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監測,差距可想而知。有報道稱,與每年每百萬人口應有200份到400份藥品不良反應病例報告的國際標準相比,我國2004年的每百萬人口報告數不足60份,僅為標準的1/5。更重要的是,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收到的報告,約99%為已知的藥品不良反應,根本達不到風險管理目的;其二,國外可以對藥品進行大量臨床研究,我國在藥物不良反應監測方面還沒有提供專項資金,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來源只能是醫院和藥企;其三,一些醫院、企業往往不愿意公開自己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怕引火燒身。在實際執行藥品不良反應強制報告制度中,企業的報告數只占總數的1%,而這一比例在美國為90%以上。同時,由于基層醫院對藥品導致的不良反應把握不準,業務水平層次不齊也“埋沒”了一些藥品不良反應事件。 記者在昨天的采訪中發現,目前國內對部分“高危”的藥品并沒有特別的“關照”,沒有在其說明書或者外包裝上特別注明,也沒有像此次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要求的那樣,在其說明書中加入黑框警示。在一家藥店的處方藥銷售柜臺,記者拿起一種治療高血壓的處方藥,該藥的外包裝上并沒有特別的警示語句,抽出其說明書,記者也沒有發現有特別的警示語句,更沒有起警示作用的黑框。記者查看了五種處方藥品的說明書,均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南京一位藥學專家告訴記者:“除了非處方藥的包裝和說明書上有OTC的標志外,一些不良反應比較大的處方藥包裝和說明書上并沒有特別的警示標志,其他的處方藥上也是如此,都沒有特別的警示。” 在南京一家藥店,記者碰見長期購藥的一位患者,他告訴記者:“目前,只是模糊知道非處方藥副作用小點,而處方藥可能危害大點,但也不是很清楚。現在的藥品里的說明書都差不多,應該加一些特別標記引起患者重視”。快報記者 劉峻 張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