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了解怎樣的印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3日 14:10 新京報 | |||||||||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印建交55周年之際的南亞之行,將國內的關注視線吸引到了鄰國印度。對于這個諸多方面都同中國存在共同點與可比性的鄰國,國人既感陌生、又感神秘,還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興趣———越來越多的事態表明,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印度。但為什么需要了解印度,以及最需要了解印度的哪些方面,卻并不是一個一目了然的問題。 兩國的相互了解,繞不開彼此外交上的線索。盛唐之時的“西天所在”已經久遠,全
很顯然,我們日益感覺到需要了解印度,是因為這個國家曾經、現在以及將來都會對中國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但倘若我們將這些影響限于兩國關系的種種具體形態與細節,則我們可能會因小失大。事實上,了解他者,最終是為了反觀自身。這種因果,才是我們無論遠近需要了解世界的立足點,晚清被槍炮敲開國門是如此,現在我們主動打開國門更是如此。 因此,了解印度,知道印度教、咖喱飯并不夠,知道對方爆了原子彈、欲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不夠。正如中國關注英美等發達國家,乃是需要知曉現代化的一些成功經驗,中國關注發展中國家,則是可以了解他們同在這一向現代化目標轉型過程中的路徑嘗試與得失。尤其俄羅斯、印度與中國都是轉型規模龐大而進程艱難的一類,它們的轉型選擇與成績,是中國人最需要了解而彌補自身體驗與感知的內容。 也只有在這樣一種了解訴求的指引下,我們才不會走馬觀花地將印度當做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他鄉,才不會得意于一些停留在表層比較上的結論。不少去過印度的國民在他們的筆記中都會提及這個國家的臟亂差。但在這背后,我們是否知道,新德里沒有寬闊筆直的馬路,彎彎曲曲的窄路兩旁,20世紀的高樓大廈與18世紀的破落棚房并立,實在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城市發展很難出現大拆大建的現象。而近年來雖然不如中國但也已經令世界咋舌的“印度速度”,更是在這個國家幾十年來成功避免了社會動蕩與歷史斷裂的大背景下取得的———這在后發國家中是罕見的,因而顯得尤其難得。 可以說,印度最值得我們去了解的,正是它對于多樣性的接受與包容———這個國家發展路徑的可借鑒之處,一則在于避免了激烈的社會轉型導致的重大社會成本;二則在于建立在如此包容漸進社會基礎上的發展與進步,也顯然不易孕育出社會危機,或受制于社會危機而可能前功盡棄,因此而更具可持續性。 外交如果得以開啟國人對印度的興趣,能強化和細化上述的了解,生長出更多角度比較中印兩國的見解與認知,那因此而來的“印度熱”便有了最有價值的意義。 至少在中國提倡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下,我們應當了解,對于多元價值,印度“圣雄”甘地曾經說過:“尊重、理解、接受、欣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