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抑房價:把小地產商趕出市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3日 13:2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評論員 歐陽覓劍 對于目前熱得有點燙手的房地產,除了需求和供給這樣的宏觀角度,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從企業建設的角度進行考察? 近期,中國房地產TOP10研究組公布了2005年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排行榜。萬科企業股
海爾集團2004年的銷售額也在近期公布,為1016億,這個數字有望使海爾集團進入《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名單。家電行業的第二大企業TCL集團,2003年銷售額為382億。 這是中國房地產業與家電業的一個對照,與家電企業相比,地產企業的規模還普遍比較小。家電企業大多由小規模發展而來,在它們發展過程中,經歷過產品高價時期,然后是產品價格直線下降,價格戰使很多小企業被淘汰,而比較優秀的企業則規模做大。房地產企業在擴大規模的過程中,可能也需經歷這些階段,現在是高房價時期,隨著它們的擴張,房價未來幾年可望以比較快的速度降下來。 因為產業性質不同,以上的預測或許存在問題,房地產業與家電業的發展歷程可能存在差異。但是,企業規模擴張能夠導致一個行業產品價格下降,卻基本上是個普遍規律,房地產業也會是這樣,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企業規模擴張將導致價格競爭。目前房地產業的增長速度非常快,房地產企業有足夠的空間“自然”成長,守住自己的地盤就有良好的前景,不用進入“他人的領域”進行爭奪。但市場容量畢竟有限,產業不可能長期這樣快速增長,它總會轉入一個平緩增長期,到那時,企業要保持較快的成長速度,就需要與他人爭奪市場空間。這是廣州的發展商合生和富力(它們都是中國房地產百強中綜合實力TOP10的企業)進入北京市場的原因之一。 而大發展商有實力按照自己發展的需要建立社會關系、拿到土地,它們必然廣泛地爭奪資源和市場,使競爭變得激烈。提高產品質量是重要的競爭手段,但當品質的武器難以奏效時,價格戰這樣的“肉博戰”就會出現。 其次,大企業能夠使產品更加豐富,從而使價格變得多樣化。 小企業不具備開拓、培育新市場和承擔風險的能力,因而它們的策略基本上是堅持曾經成功的單一產品,這是目前開發商普遍針對高收入階層開發產品的原因之一,致使某些地區大戶型和高單價流行,因為這種產品利潤率高,抗擊風險的能力強,而且以前賣得不錯。小發展商認為自己只需這一小塊就能吃飽,不需要開拓更多市場,但大發展商則不能只做“高端”,它要達到幾百個億銷售額,就需以“大眾”作為目標客戶群,不但開發針對高收入階層的產品,也開發針對中等甚至低收入階層的價格較低的產品。 最后,大企業能夠更有效地降低成本。 大企業能夠利用自己的規模優勢,在合作和采購中占到優勢;它們銷售額大,能夠使固定投入分攤到眾多產品中,從而使成本降低。也因如此,大開發商能夠在比較偏遠的地區——地價會比較低——進行開發,利用自己的力量進行規劃建設或者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這是小發展商難以做到的。廣州的華南板塊就是典型,有實力的發展商遠離市區,到番禺郊區從無到有地建起一個居住區。這些年廣州的房價沒有隨全國大勢大幅上漲,中等收入者也能夠買得起住房,與這種開發模式有很大關系。 房地產企業規模的擴張,不但是它們自身做大的過程,同時也是優勝劣汰的過程。中國房地產企業雖然目前規模尚小,但正在逐步壯大,萬科和中海的銷售額都超過了70億,正向100億的目標邁進;50億以上的企業也比2004年公布中國房地產百強時更多。而優勝劣汰也比較明顯,1994年首次推出“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綜合效益百強”時的100家企業,只有十幾家還留在今年的百強名單中。可以預見,經過這幾年的“瘋狂”之后,將有更多房地產企業被淘汰,房地產業將更加集中,企業規模將上升一個數量級。到那時,大發展商出于盈利動機,將使房地產價格下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