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銀行夭折 源于將道德行為盲目經濟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3日 11:57 人民網-江南時報 | |||||||||
劉效仁 鄭州青少年道德銀行2002年4月7日成立時熱鬧異常。僅報名的前幾天,前來“開戶”的就有2000多人。可3年后記者在鄭州采訪發現,許多當年參加活動的志愿者,其“道德銀行”存折僅用過幾次,“道德銀行”真正的“業務”運轉,持續時間沒有超過一年,記者稱之為“無疾而終”,不禁令人唏噓。(據4月12日《北京青年報》報道)
所謂“道德銀行”,就是將志愿者的服務,以服務時間的形式記錄在一張特殊的儲蓄卡上,由銀行、被服務者、志愿者三方共同認定。當“儲戶”自身遇到困難時,也可“支取”服務。根據規定,“儲戶”服務時間累計在100小時以上,可獲得其他會員提供的相應時數的服務;累計達到1000個小時,將由道德銀行提供“志愿服務終生受益卡”,在自身遇到困難及年老時獲得不限時數的經常性服務。“道德銀行”作為對志愿服務注冊制度的一種探索,對志愿者的一種激勵形式,自萌發開始就得到媒體的集體喝彩和公眾的積極響應。所以,它代表了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一種新的公德范式,契合了社會生活的實際,滿足了公民服務與被服務的需要。“道德銀行”的暢行,對于提升公眾的道德意識,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緣何會無疾而終,頗值得反思之。我以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道德銀行從一開始就偏離了“志愿”方向,將道德行為經濟化。其實,志愿者活動早已超越了國界。總部位于美國華盛頓的國際義工組織IAVE早在1970年就創立了,目前會員已經遍布全球95個國家和地區。該組織章程中表示,義工的基本價值在于建立更自由無障礙的社會,并讓生命更有意義與充實,鼓勵義工們奉獻時間、才能與精神,以解決人類、社會、經濟和環境各方面的問題。聯合國也曾把2001年定為國際義工年(據2004年12月15日人民網深圳視窗)。可見,志愿、奉獻是其精髓。在志愿者看來,奉獻服務僅僅是一種自我道德的追求和升華,很自我的事情,就不必張揚,更不求回報。志愿服務并非可以等價交換的利益關系,更不是可討價還價的市場行為。曾經多次開著別克轎車去參加擦欄桿、維持交通秩序等志愿服務,不記名資助了近百名貧困生的鄭州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就說,“我一直不大贊同‘道德銀行’這種志愿服務形式,我參加志愿服務沒任何索求,只愿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道德銀行”將個人的志愿行動、奉獻情懷變成了可以存取、生息、交換的經濟行為,難免給自己帶來了先天性的缺陷。其一,既然可以定量存入,那么志愿服務質量的考評就成了一個難題。其勞動的難易及強度大小被折算成服務時間時,就很難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既如此,所謂累計存儲時間就容易成為一個虛擬的量,一個變量,一個很難達到平等公正的標準量。同樣,當你需要享受同等量的志愿服務時間時,其質的評價亦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 其二,既然是“道德銀行”,是志愿行為,對于其服務時間的質和量的監督,對于服務交換的監控,就失去了應有的根基,甚至它既沒有監督者,更沒有監督權威。正像一位專家所說的,“法律不僅僅是要對行惡進行禁止,同時對行善也要進行規范。”任何行為包括善行,只有在一定約束的框架里進行,才能保證其行為的良性持續發展,脫離隨意性而上升為自覺性,從可做可不做變成道德操守和法定職責,由心血來潮到矢志不移。由于“道德銀行”缺乏有效的監督,就很難保證這種志愿服務交換的公正公平。 其三,“道德銀行”的“存入”與“支取”是需要成本和交換平臺的,成本由誰付出,平臺由誰搭建,僅僅靠銀行單方面是不夠的。因為銀行是經濟單位,逐利是其本性,為志愿者服務作為銀行企業的形象工程,可能熱情一陣子,但要持之以恒卻非易事。再說,要建立非常暢通的保障機制,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比如,經常因為一個社區主任的職位調換而使這項工作無法進行。許多大學生志愿者在畢業后也離開了鄭州,“道德銀行”又無法實現全國聯網,就使這種支取承付失去依托,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