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紅事件敲響安全警鐘 食品安全監管鏈斷在哪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8日 06:52 人民網-市場報 | |||||||||
國家質檢總局4月5日宣布,在對全國18個省、市、區可能含有蘇丹紅的食品展開專項檢查后發現,30家生產企業的88種食品及添加劑含有蘇丹紅。這場將肯德基、享氏美味源等知名品牌卷入的“涉紅”事件再次敲響了我國食品安全的警鐘。人們不禁要問,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鏈條究竟斷在哪兒? “一面是千萬個小作坊分布在村村鎮鎮,一面是多頭管理分散了監管力量;一面是層
法律法規 無法覆蓋食品產銷全過程 “食品從生產到消費、從農田到餐桌,構成了一個相當復雜的鏈條。政府的監管行為必須保證其中任何環節都不會出現安全隱患。” 來自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的專家楊強指出,目前我國食品法律法規體系還無法覆蓋食品產銷的全過程。作為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的核心大法《食品衛生法》,就無法體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留下了許多執法空隙和隱患。而具體法律法規,如動物防疫法和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只對動物疫病的檢疫作出相關規定,對瘦肉精類等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則只字未提;獸藥管理條例對獸藥的生產、流通和銷售有相關規定,但對廣大飼養戶的用藥這一重要環節沒有任何規定;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明文禁止在飼料生產加工過程中添加違禁藥物,但對眾多的養殖戶在自配飼料中摻入違禁藥卻沒有相關規定,為違法行為留下了空隙。 楊強建議,以對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生產經營全過程實行管理為主線,以保護國民健康為第一先決條件,確保食品安全性,應采取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為基本指導思想,參照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通行做法,盡快出臺一部食品安全法。 標準體系 數量只有國外八分之一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協調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等在農產品中大量殘留,濫用和違禁使用獸藥的現象相當嚴重,使用違規化學原料和工業用料加工食品的行為屢禁不止。 目前,我國大約有食品衛生標準500項,這只是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食品衛生標準數量的1/8。我國對允許使用的136種農藥制定了相應食品中的殘留量標準,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美國和歐盟制定的相關標準分別為395、489和1176個。我國食品標準與國際接軌的程度也很低,采用國際標準的還不到一半,而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英、法、德等國采用的國際標準已達80%,日本更是超過90%。另外,當今發達國家都采用危險性評估這一新的科學技術制定標準。但在我國,危險性評估知識的普及程度低,從事危險性評估技術力量薄弱,在標準的制訂、修訂中遠沒有全面做到以危險性評估為依據。 這位負責人指出,科學依據充分的標準是判斷和控制食品安全性,保護人民健康,推動國際公平貿易,維護國家利益不可缺少的技術支撐,加強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檢測設備 化驗蔬菜農殘需要半小時 “在集貿市場上,檢測一例蔬菜的農藥殘留情況,通常需要半個小時。商販等著賣菜,顧客等著買菜,都著急得很。像米粉這類速食品,也沒法做到即時檢驗。”據湖南省常德市“放心食品”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大忠反映,目前,食品監管部門的檢測技術和檢測設備普遍比較落后,基層檢測人員的數量不夠,素質也有待提高,這已經成為當前制約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的“瓶頸”問題。 “目前,常德市的米粉只能靠衛生部門每個季度抽檢一次,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和漏洞。” 據了解,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監測系統,缺乏全面的、連續的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監測數據,嚴重制約了危險性評估技術的應用;危險性評估知識的普及程度、技術力量明顯不足;食品中化學物衛生標準的依據尚未全面進行危險性評估;致病微生物的危險性評估也剛剛起步。因而,對某些重要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的暴發缺乏預警的科學基礎。 此外,由于技術和設備的限制,相當一部分添加到食品中的工業原料還無法檢測出來。比如,用于制造劣質醬油的“毛發水”,主要成分為氨基酸,與正規醬油中所含的氨基酸成分一致,國內現有的技術和設備難以分辨兩種醬油的區別。 孫大忠建議,國家應加大科技投入,盡快研制蔬菜農殘速測儀、米粉質量檢測儀等快速、方便、準確的食品檢測設備,縮短檢測時間,提高檢測精度。 新華社記者 張曉松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