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中國缺乏國際定價話語權 亟需建大宗原材料戰略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4日 09:57 經濟參考報

  中國是世界上石油、銅、大豆等許多大宗原材料的“大買家”,卻沒有大宗原材料的國際定價話語權,要隨時無奈承擔國際市場投機漲價的風險。中國對世界大宗原材料貿易形成強大的需求拉動,卻沒有掌握大宗原材料市場競爭的“主場權”,對國際大宗原材料市場影響大但“影響力”薄弱。世界經濟運行中凸顯的這一悖論現象正威脅著中國的經濟金融戰略安全。

  中國遭遇的這一經濟悖論現象并不是偶發現象,而是戰略性的。要有效化解這一現象,中國迫切需要從總體上、從全局上予以戰略應對,加快建立大宗原材料國際戰略,及早構建對全球大宗原材料市場的“影響力體系”,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大買家無奈承擔國際市場投機漲價風險

  2005年春節過后,中國企業迎來新一年的生產原材料進貨高峰期,與之伴隨的是國際大宗原材料價格相繼提價。國際銅價在庫存巨減與需求強勁的情況下,創下1990年以來的新高,而WTI原油價格在4個月之后,重回53美元以上。整個2月份,食物、工業金屬、基本工業原料等悉數穩步上漲;CRB期貨指數單月漲幅7.11%,創下10年來單月漲幅的新紀錄,其中能源指數暴漲7.84%,谷物暴漲16.12%;工業原料暴漲10.08%。國外鐵礦石供應商最近甚至采取聯手行動,迫使中國企業接受4月1日起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漲7成以上的條件。

  中國企業在國際大宗原材料采購中沒有從大市場、大購買中獲益的現象,近幾年來日益嚴重。2004年,中國部分大宗原材料采購占世界總進口量的20%至35%,其中銅進口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20.6%,大豆進口量占31.2%。而同期,國際原材料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石油、銅價格波幅分別為73%和39%,大豆、玉米和棉花價格波幅分別為112%、76%和70%,主要品種價格均創出近10年甚至20年新高。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買家的每一次購買,幾乎都暴露在國際市場面前,成為國際大型基金的“逼倉”對象,被迫“追漲殺跌”甚至“高買低賣”,以承擔巨額損失而告終。去年5月至6月,芝加哥原材料交易所大豆期貨價格下跌前,中國在高價區訂購的南美大豆總量高達450多萬噸,船未到岸,每噸損失已超過1000元以上,每船損失高達2000萬至5000萬元。根據統計,中國初級產品貿易逆差在2004年上半年便高達378.37億美元。

  中國成為全球的加工、生產中心,但主導了生產,主導不了貿易。中國企業處于產業低中端加工生產環節,成為遭受境外企業、國際炒家兩頭夾擊的“三明治”:一頭是境外對中國外貿企業所需能源、資源、原材料的價格戰,一頭是境外對國際市場和營銷渠道的掌控。據一些外貿企業人士介紹,境外企業正是借助這些優勢,將中國出口原材料的價格壓到最低,把持著作為產業高端的貿易金融環節牟利。而中國企業出口原材料,很難繞開國際中間商直接進入國外最終端市場,只能被動地參與交易。以服裝為例,一般外商在中國的采購價與國外連鎖店的售價之比為1∶8至1∶10。即在中國的采購價如果是1美元,那么在美國或歐盟國家商店的售價為8美元至10美元。

  發達國家主導定價權弱化中國實質影響力

  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在國際市場進口大宗原材料。目前中國經濟正進入新的發展周期,許多大宗原材料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還將持續提高。中國已經是世界鐵礦石第一大進口國,石油第二大進口國,氧化鋁、銅礦石、鉛鋅等重要礦產資源的重要進口國。統計顯示,近幾年,在全球貿易額每年3000多億美元的凈增量中,來自中國的貢獻量達1500多億美元,幾乎占了一半份額。國際大宗原材料貿易增長中積聚起一股“中國因素”力量。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教授胡俞越說:“中國作為全球經濟最大的經濟變量因素,正日益成為全球最大的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這不僅是巨大的投資機會,而且也孕育著一個巨大的風險因素。”

  風險在于,中國對大宗原材料擁有如此大的進口量,卻對國際大宗原材料價格沒有什么影響,將嚴重威脅中國的經濟金融戰略安全。有專家估計,我國由于國際油價高漲,在2004年多支出了40億至80億美元。以國際油價定價機制為例,當前國際油價是西方幾個大的期貨交易所產生的期貨交易價格,這個價格反映的是西方主要石油市場原油交易狀況,基本上由西方石油消費國和中東石油生產國控制,而且受投機、意外事件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國買油時所談判的只是交貨地點、貨源等問題。

  據專家介紹,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在全世界貿易和金融格局中占盡優勢,英美兩國的原材料期貨市場主導了全球石油、金屬、大豆等大宗原材料的定價權。“紐約石油”、“倫敦銅”和“CBOT大豆”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同,并一直成為全球石油、銅和大豆現貨交易的定價基準。發達國家利用這種壟斷性價格體系為自己的經濟發展服務。

  在這種背景下,以強勁的采購需求為內容的“中國因素”被國際“炒家” 屢屢投機利用,作為他們主導國際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甚至出現“中國因素”越大越對中國自身不利的局面。據上期所專家姜洋介紹,一些國際機構和組織近年紛紛提高對中國經濟的預期指數,有的甚至有意夸大中國在鋼材、原油、農產品等方面的需求預期,比如美國能源署、農業部等在月度、季度報告中,均調高對中國經濟和市場需求的預期。而作為主導國際現貨定價的期貨市場,對市場需求預期非常敏感,于是國際期貨市場價格便在中國企業還沒有進入之前便出現了上漲,中國企業就這樣成了外國機構的“盤中餐”。

  據專家分析,從2004年10月份前后的國際原材料期貨市場行情看,正是基于對“中國因素”的判斷,國際投機基金認定中國買家將會擴大進口,于是在國際期貨市場連續拉升石油、有色金屬等原材料期貨價格。沒有價格發言權令中國很被動,行業經濟和國家利益大受影響。

  愛德華茲公司一位期貨研究主管指出,中國對原材料市場有相當大的影響,但影響并不等于影響力。中國現在雖然對全球大宗原材料市場的影響很大,但影響力薄弱,使中國國內企業的利益受到很大損失。中國必須充分利用全球采購優勢,實現左右和主導市場價格,才能稱得上對價格有影響力,才能把中國實體經濟影響力的主導權掌握在手。

  警惕“被動性缺陷”幫倒忙

  中國正進入作為一個大國快速崛起、國內大宗原材料不足對經濟發展“瓶頸”抑制作用日益顯性、對進口的依賴日益嚴重的時期。對這一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中國一些政府部門和企業準備不足、適應“慢拍”,造成在國際大宗原材料采購中存在著許多“被動性缺陷”,這些“被動性缺陷”往往加劇中國大宗原材料國際采購的風險。

  一些政府部門缺乏經驗,也不創新操作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和操作手段沒有完全從國際市場競爭的角度,仍然從封閉的、以自我為核心的角度予以考慮,無形中配合了國外大資本的“炒作”。大商所總經理朱玉辰認為,目前我國多種基礎性原材料仍舊依靠行政手段進行調控,難以靈活適應國際市場變化。當國內出現原材料短缺時,政府臨時擴大采購增加儲備,進而加劇原材料價格上漲,也易出現逆向調節;對進出口實行配額或許可審批,環節復雜,容易貽誤最佳購售時機,甚至造成價漲購進、價跌出口局面。以行政手段安排集中采購的意圖完全暴露在國際游資面前,很容易陷入被國際“炒家”狙擊的境地。

  中國企業經營范圍長期局限在國內市場,跨出國門直面國際競爭的時間不長,對國際貿易慣例和規則缺乏足夠把握,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操作中非常被動,而且形成“各自單打天下”的格局,分散采購,缺乏避險經驗,往往被國際交易商牽著鼻子走。金鵬期貨經紀公司董事長常清分析說,其一是類似中航油這類企業,風險意識淡薄,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它并不根據自己業務需要開展期貨套期保值交易,而根據操盤手的市場操作隨意進行大規模投機,由一個本來應該買入燃料油的企業變成大量賣出燃料油的企業,這不是有計劃有步驟、有風險控制地進行期貨交易。其二是大多數企業運營機制官僚化,應該參與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害怕責任而不去參與,被動地接受國際價格,在國際市場上表現為“高買低賣”,損失了大量的外匯

  期貨市場對于中國來說,是個舶來品,發展緩慢,與貿易量巨大的現貨市場脫節。大商所總經理朱玉辰認為,目前我國期貨市場交易品種少,據統計,全球期貨交易所有100多家,共有93類原材料,中國目前僅有9個期貨品種可供交易,不能給多類需求企業提供眾多完善的避險工具。金鵬期貨經紀公司董事長常清分析說,在國內期貨市場上,目前80%以上都是中小散戶參與者,中小散戶只是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而缺少持有價格形成話語權的機構投資者,中國期貨市場只能是跟著外國跑的“影子市場”。

  利用“中國因素”力量建立后發型國際戰略

  對于在國際大宗原材料采購中出現的戰略性悖論現象,中國需要從總體上、從市場、機制、方式等各方面予以戰略應對。這個戰略必須是統攝國內外的,在全球化時代,國內的事情和國際的事情已經密不可分。如果缺乏戰略的通盤考慮,任何戰術上的小勝利,都可能只是小勝,而輸掉的是全局。

  專家指出,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周期,對眾多大宗原材料的需求增長因素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世界經濟中這種強勁的“中國因素”力量,既需要中國加快建立大宗原材料國際戰略,也為中國當前啟動建立大宗原材料國際戰略提供了牢固的根基。

  加快完善中國期貨市場,構建對全球大宗原材料的影響力體系。華泰證券研究所荊冰認為,中國是許多原材料的集散地,具備良好的現貨市場基礎,中國期貨市場理應發展成為這些原材料的“定價地”,并力爭成為全球大宗原材料的交易中心和定價中心,掌握大宗原材料市場競爭的主場權和話語權。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副主任徐宏源提出,中國應抓緊建立和完善期貨市場,以遠期合同交易的方式降低近期價格的風險,盡快允許國內企業開辟套期保值交易、大宗期貨交易等多種金融衍生交易產品。對金融體制進行重新架構,增加金融衍生品,如利率期貨、外匯期貨、股指期貨、大宗交易期貨、原油期貨、鋼材期貨市場等。改革官辦期貨市場的運行機制,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

  金鵬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常青認為,當前中國期貨市場重要任務是培養機構投資者。在政策和法規上大幅度調整,從法律和規則上提供機構投資者健康發展的條件,鼓勵發展在國際市場上有話語權的專業巨型基金。我國一些民企很早就進入了國際期貨市場,而且在國際期貨市場的競爭中有豐富的經驗,能夠適應國際市場的風云變化和激烈競爭,可以給予他們政策支持,準其發行基金,做專業的原材料或綜合類投資。

  盡快建立大宗原材料采購的安全保障機制。上期所姜洋分析說,第一,完善采購價格安全機制,利用期貨市場機制實現中國主導定價;第二,健全戰略儲備安全機制,包括國家儲備和商業儲備,用市場的力量推進商業儲備建設。有現貨儲備,也要有期貨儲備。第三,健全交易安全機制。“中航油事件”暴露出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企業到境外期貨交易所或者場外衍生品市場進行交易,委托國外的經紀商代理,諸如資金規模和操作方向等商業機密容易被國際投機基金掌握而后實施“逼倉”,導致損失慘重。

  國務院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認為,由于很多大宗原材料是戰略物資,中國對進口的依賴會日益嚴重,中國必須從戰略上考慮在采購方式上鼓勵和推動中國企業聯合采購,成立中國的“集中采購方式”,由幾家市場份額較大的企業建立一個聯盟,由這個聯盟負責海外集體采購原料,增強中國企業的談判能力,規避進口的價格風險。

  建立企業行為約束機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陳文敬提出,我國應通過行業自律組織和政府的強制要求來約束企業的市場行為,在國內市場強調企業競爭,打擊壟斷;對外要求企業聯合,避免相互殺價,實現利用共同的力量影響國際市場的價格和供求。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定價話語權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日本謀任常任理事國
第24屆香港金像獎
2005中國國際時裝周
房貸利率上調
本田雅閣婚禮門事件
騎士號帆船歐亞航海
房價高難道錯在百姓
京城1800個樓盤搜索
《新浪之道》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