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看不清后果政府不敢放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3日 18:08 中國經營報 | ||||||||
崔毅 面對第四次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上漲,盡管公眾普遍不滿,但是,若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不改,討論有關油價的所有問題都是隔靴搔癢。 老百姓只關心切身經濟利益。兩年來,成品油零售價只漲不降的鐵打事實,讓他們感
其實,兩大公司也有苦難言。畢竟,家大業大花銷大。有報道稱,中石油1029億元凈利潤中,有近一半要上繳國家及返還股東,而其背后的集團公司還有數十萬人“嗷嗷待哺”。中石化又何嘗沒有苦衷?中國去年1.2億噸進口原油中,近80%是中石化花錢買的。可外國人正是看準了中國這塊“肥肉”,借機“爆炒”國際油價,坑你沒商量。 于是,有識之士一邊向老百姓解釋,油價上漲不是兩大公司的錯,具體的政策執行者是國家發改委;一邊又不得不鼓動兩大公司盡快促成石油定價機制改革,實現真正與國際接軌。 事實上,我國成品油零售定價機制經歷過兩次改革。其中2001年的改革,變1998年將國內汽柴油價格與新加坡單一市場掛鉤的政策為與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市場價格掛鉤。以三地市場汽柴油離岸價格為基礎,計算進口到岸完稅成本,作為國內汽柴油出廠環節的基準價格。同時,將兩大公司自主浮動幅度由上下5%擴大為上下8%。 但2001年10月原國家計委還發布了《關于完善石油定價機制相關辦法的通知》,補充規定了“國內成品油價格在國際油價短期上漲時不漲,而在國際油價下降時不降或少降”的條款。這一政策是在當時國際油價由于非經濟因素刺激,小幅波動頻繁的背景下產生的。而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國內成品油價格迅速與國際接軌,很容易給并非完全市場化的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然而,當今國際油價的波動幅度遠遠超過四年前的水平。若再死守這一補充規定,保持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間近一個月的滯后期,則國家發改委必將成為兩大公司之后的又一眾矢之的。 當然,成品油定價機制難以與時俱進事出有因。 首先,政出多門、效率低下的老問題沒有解決。雖是一個定價機制問題,但要涉及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兩大公司、物價局等多個政府和企業主體,而各個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意見難以統一。 其次,去年以來,在宏觀調控情勢日緊的大背景下,國內油價若緊跟國際油價飛漲,勢必影響經濟“軟著陸”,而使中國經濟面臨嚴重的通脹威脅。 第三,國家不能有效預期放松石油價格政府主導權的后果,所以,出于戰略安全考慮,遲遲未對定價機制滯后性問題做出改變。 這最后一點或許是改革定價機制的關鍵。其實,所謂“滯后性”,即是政府意志在經濟生活中的生動體現,而隨著政府執政能力的進一步加強,及中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氛圍,問題的解決將可指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