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租階層食之者眾 官本位已經在中國全面復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31日 15:27 《Value》價值 | |||||||||
袁劍/文 從我開始關心國家大事開始,已經記不清有過多少次機構改革了,印象頗深的是,鄧小平發過誓,朱镕基也發過誓,他們都誓言要裁減機構、精簡冗員。在更久遠的時候,毛澤東也曾經有過“精兵簡政”的提法。但領導人重視歸重視,發誓歸發誓,中國的政府機構還是無可挽回的惡性膨脹著。如果你不知道中國的政府機構究竟有多膨脹,人員設置究竟有多
聽老人們說,同樣是在蘇北,1949年之前,一個鄉只有一個鄉長、一個鄉丁(好像還是不在編的)。由此可見,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靠國家吃飯的官與吏已經膨脹到何等程度。一般的說法是,中國急劇膨脹的基層政權導致了農民負擔的加重,所謂“食之者眾,生之者寡”。但以現代科技水平而言,“食之者眾,生之者寡”并不是一個問題,相反,它甚至是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的標志。在美國,就是1%的農民養活全部人口,甚至還要養活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口。 政府膨脹不是中國的現象,也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福利國家的興起以及政府職能的大幅增加。這個趨勢,就連有著最深厚的反大政府傳統的美國也沒有能夠幸免。從這個角度講,對于現代人而言,小政府可能只是鄉土社會給我們留下的美好記憶。以現代標準衡量,所謂小政府之小,其要點并不在于政府人員的多寡,而是在于這個政府權力的大小,以及這個政府是不是受到約束和監督。在中國政府機構冗員泛濫現象的背后,實際上說明的就是這樣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政府的膨脹僅僅是多幾個人吃飯、多幾個人拿工資、多一些教育或者社會保障的職能,那應該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問題,怕就怕增加了太多不受約束和監督的權力,增加了太多的巧取豪奪,這恐怕才是問題的緊要之處。 1998年朱镕基剛剛組閣的時候,就發誓要精簡機構,為了表示決心,率先垂范,朱甚至一反常態地從國務院開始精簡。但幾年下來,機構非但沒有精簡下來,反而鬧出“一個鄉鎮50余名領導人”的曠世奇聞,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絕大的諷刺。雖然大政府是一個現代趨勢,但以任何標準衡量,中國的政府機構都屬于最臃腫之列。有趣的是,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中國的醫療、教育等公共部門不斷被市場化,政府的公共職能在不斷被削減。這就是說,以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不斷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機構還在加速膨脹,就是一件非常蹊蹺的事情,其中奧妙可能在于,自90年代中期之后,國家的吸引力在增加。 1992年之后,市場化在中國的勃興,一度使許多人看到了市民社會在中國崛起的希望。但這個希望在90年代之后逐漸黯淡起來,原因就在于,政府對資源的控制開始重新加強,其中一個顯著的表現就在于,金融、財政、土地的配置權力又重新向中央政府集中。 在地方分權趨勢最烈的90年代初期,雖然這些資源也是集中在地方政府手上,而不是真正落實到了民間社會,但地方政府在市場化上的沖動,一度為民間社會趁勢牟利敞開了大門,這樣造成了一種普遍的錯覺,以為這是中國市民社會勃興的信號。現在看來,那不過是整個官僚機制的短暫失控和混亂。這種混亂在朱镕基的鐵腕治理下,很快就煙消云散。這帶來了兩個結果,一是宏觀調控成績斐然,這是臺面上的。另外一個臺面下的后果就是要素資源重新向政府集中,尤其是向中央政府集中。資源向政府集中得多一些,民間社會獲得就自然會少一些。這種趨勢在宏觀調控成就的鼓舞下,在90年代后期愈演愈烈。雖然有不少人歡欣鼓舞地告訴我們,中國的民營企業、民間資本已經如何如何強大,如何如何占據了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但實際上,如果不跟政府資源搞在一起,許多人恐怕吃飯都是個問題,又遑論在市場中發展壯大?真實的情況是,從90年代后期以來,留給中國民間的資源其實越來越稀薄,市民社會的基礎不是越來越堅實,而是越來越萎縮。大量的所謂民營企業不過是附著在國家資本主義上的可憐的衍生物,它們還遠遠不是可以獨立存活于市場中的獨立者。這就是這一時期政府吸引力越來越大的原因。 看看如今公務員動輒幾百倍于錄取人數的火爆的報考場面,再回憶一下90年代初同樣火爆的下海潮,我們大致可以作出判斷:官本位已經在中國全面復辟。放在這個背景之下,上面那個“鎮長、書記有50多人”的荒謬新聞,就不再那么荒謬了。這個現象實際上是在寓示著:在經過了26年表面上轟轟烈烈的改革之后,從9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可能已經在整體結構上出現了一個尋租階層,這個階層不僅靠國家壟斷尋租,也靠對市場的操縱尋租。這可能是這條新聞背后最值得警惕的趨勢。 在上一期的專欄中,我曾經指出,中國有大企業化或曰央企化的趨勢,當市場資源向國家壟斷或控制的企業集中的時候,這個市場可能已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操縱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