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未必是壞事 改變二元經濟促進社會進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30日 12:07 新世紀周刊 | |||||||||
已經存在了一年多的“民工荒”問題,是全國媒體關注的焦點,在“兩會”上,改善民工待遇也成了代表熱議的話題。在政府著力解決民工荒的同時,也有人提出,換一種視角來看,“民工荒”未必是壞事。 凡事有利有弊,“民工荒”也是如此,它影響了生產,暴露了社會不公。但同時也是時代進步的反映,從這個層面看,“民工荒”當是好事。
改變“二元經濟”的時機 “民工荒”了,說明農民的選擇可以更多了。 “民工荒”了,說明過去不值錢的勞動力,現在也不是唾手可得。我們的農民兄弟,可以“東西南北中”,打工隨意選了。 “民工荒”了,不是農民工的數量減少了,而是新增的勞動力需求多了,而這正是工業景氣,經濟景氣的象征。 實際上,“民工荒”正是解決農村問題的好時機。讓更多的農民轉移到城市,提高農民工待遇,加快城市化進程,加大城市反哺農村力度,盡快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從這些方面來看,“民工荒”是好事,民工暫時的短缺,并不會對我們的經濟帶來實質性的傷害。相反,“民工荒” 折射了社會進步,帶來了種種變化與變革。 城鎮吸納能力增強 過去常說,10億中國人,8億是農民,現在要說,10億中國人,8億是城市人。對于中國今后的走向,國家的遠景規劃已很清楚,在50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國人口的80%將要住在城市。 “候鳥”型的長距離兼業要逐步減少,農民兼業將主要以近距離為主,半徑在50公里左右為主。這就要求我們的城市化進程要加快,提高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而現在的“民工荒”,不正是我們城市吸納能力增強的表現嗎? 過去,說了多年的“三農”問題,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給出的最終答案是“農村勞動力過剩”,必須轉移出來。因為人多,人均一畝半分地的現狀讓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大規模生產等等現代農業的概念難以付諸實踐;因為人多,地方政府使盡“渾身解數”招商引資上項目,其目的也是把土地承載不了的剩余人口轉移到城鎮。 在這樣的背景下,“民工荒”傳遞出來的,正是城鎮吸納能力增強、經濟景氣等積極的信息。這無疑對加快解決農民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 城市待遇為城市化鋪路 中國社科院農村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對此的觀點是,如果城市化不到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轉移到城市,中國城鄉統籌發展就不能實現。農民收入增長也不會有保障,收入差距也難以縮小,和諧社會也不會建立起來。這大概也是多數研究者的共識。 50年以后,中國人口達到十四五億,其中,不到3億左右人口在農業領域。據專家估算,只要城市經濟保持8%以上的增長率,勞動就業人數就會有一定的增長。2003年,中國城市人口凈增2164萬人,農村凈減少1390萬人。 同時,如果農村人口計劃生育政策能很好落實,在能源節約方面取得進步,在第三產業發展方面再有更好的政策,對貧富懸殊也能夠適當控制。那么,GDP增長將保持在8%以上,城市對新增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容納就會穩步增長。 據估算,我們目前的城市化速度已超過了1%。而要加快進程,或者城市化水平更高,很好地解決農民工的城市待遇,也是關鍵所在。 從農民工到城里人 有些農民工,最終選擇回歸,很大程度上是在城市無根。回歸農村,他們至少還有土地。畢竟擁有土地,比擁有空幻的城市生活要踏實。這不只是農民工的問題,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城市化進程的核心問題。對此,黨國英表示取消戶籍,屬地化管理是加快城市化的重要措施。 屬地管理,以居住地和工作地為依托,建立社會保障賬號,讓農民工真正享有城市的各項福利。黨國英認為,城市取消舊的戶籍制度后,可以實行居住地登記政策。登記的條件是擁有或租有符合標準的住房,這是合法居住的惟一條件,也是取得屬地化管理的社會保障賬戶的前提條件。 同時,要制定“工作場所居住”法規。不難想象,城市工作場所居住政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不能消除長距離的農民兼業現象,而兼業農民也不見得都有能力購買或租用標準住房單元。雖然因此他們不能獲得居民資格,但他們的“社會保障賬戶”可以由所在城市代管;他們在農村可以保留土地。 社會保障賬戶管理政策,就是要為每一個進城務工人員建立社會保障賬戶。中國很大,賬戶管理不宜全國統一,應該實行城市或省為單位的管理,并允許各地有差異。農民兼業地方變化以后,賬戶資金可以轉移,但原管理城市或省區可以扣除一定部分,以鼓勵地方加強保障金的收繳和管理。 目前,全國做得較好的是廣東,實行社會保障賬戶的社會統籌和個人交納(賬戶)相結合的方式。在賬戶轉移時,原管理城市或省區僅僅在社會統籌部分扣留一定數量。賬戶項目主要是養老和醫療兩個部分,工傷保險走商業保險的路。 農民工成為工人主體 據調查,目前市場中逾半數(53.65%)的工人持有外地戶口,外來工已經成為工人隊伍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特別是在沿海地區,外來工的數量已遠遠超過傳統意義上的工人。如在深圳和東莞,外來工數量均超過600萬人,是本地戶籍人口的4倍。 我們再以廣東省經歷的三次大的外來工浪潮為例:1988年全國各地南下的外來工突破百萬,1992年以后外省來廣東的外來工快速增長,90年代末期已突破千萬。目前廣東進城務工的農民有2130萬人。 與此相對應,25年來,廣東GDP以年均13.4%的速度增長。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廣東的GDP不到200億元,1988年突破1000億元,2001年突破了10000億元,2004年達到16000億元,占全國1/9。 顯而易見,廣東經濟的每一波增長,必然帶動外來工數量的大增長。據經濟學家估算,外來工對廣東GDP增長的貢獻率約為25%。被稱為“民工城市”的東莞,20多年前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業小縣、人口不過百萬。如今,它已成為聞名遐邇的國際制造業基地,僅外來民工就超過500萬。 由此可見,我們的城市已離不開農民工,城市的經濟發展也必須依托農民工。給這些為城市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工以合理的待遇,將工人階級的“新鮮血液”——農民工吸納進城市,不僅是農民工本身的希望,也是城市發展的需要。 從這個角度看,“民工荒”爆發得很及時,讓人更深地反思,也給了政策制定者警示:我們不能再忽視民工的作用、民工的利益了。相信,這撥“民工荒”帶來的將是政策的變革,而不只是專家的建議、紙上談兵。 更多農民愿當新工人 對于民工荒,有一種說法是中央兩個一號文件、1000億的糧食直補以及不斷上漲的農產品價格,讓農民感覺到種田也可以致富。其實不然,據相關記者的采訪調查和有關部門的數據,這種說法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 以貴州為例,該省某村600多人口,分地時土地428畝,20多年后房屋等占去不少土地,現在人均不足7分地。精耕細作,7分地一年可以產出1000元,扣除成本300元,一年的收入是700元。這自然是不計算勞動力成本的,僅僅夠糊口。 從今年開始,貴州免除了農業稅,再加上糧食直補,每戶減少負擔100多元。這對改善生活也只能是杯水車薪,要想改善生活,惟一的辦法還是外出打工。 目前,貴州農民外出打工的意識還不強,在很多貧困地區,守土安居的觀念還很濃厚。當地政府也想方設法積極引導,對當地政府來說,常是“一人出外打工,一家人脫貧致富”。 據貴州省畢節市的統計數據,畢節市130萬人,在外打工的人為17.5萬人。畢節農村的人均收入是1666元,打工收入超過其總收入的1/3。但目前,該市外出打工的人太少,有大量剩余勞動力可轉移。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把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送出去打工,同樣也是貴州省委省政府的設想。目前,貴州省各地已成立了900多個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對當地的勞動力進行資源調查,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各鄉鎮也設立了勞務輸出專職干部,意在送出更多的人。 毫無疑問,對于這個擁有近4000萬人口的大省,貧窮的現實、致富的誘惑加上政府的政策催促,將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打工大潮中去。 貴州的情況只是中國廣大農村的一個縮影,未來幾十年,有數億的農村人口要轉移,這一龐大的勞務大軍,為中國社會的轉型帶來了巨大挑戰。但愿這次的民工荒,能給社會各方以警醒,帶來現實的轉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