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與工業原料 工業文明尾氣與生態文明勇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6日 09:13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韓曉靜 三月,原本應該春意盎然的商品市場上出現了幾道讓人心情沉重的連線題:亨氏、肯德基連線“蘇丹紅一號”;強生嬰兒護膚品連線石蠟油;SK-Ⅱ連線“特氟龍”。前者都是家喻戶曉、赫赫有名的全球品牌,后者卻是大多數消費者未曾聽說、不知何物的工業原料。
它們之所以能夠結合并在市場上活躍多年,其中原因很多。近來媒體也有多種評論,這里不再贅述。 拋開已有的一些分析,有一個潛在的問題或許還沒有浮出水面。現在去挖掘,甚至有“退步”之嫌。那就是——我們還要在追求過度包裝的工業社會走多遠?工業文明在取代農業文明之后,又會被哪種文明所取代? 不可否認,工業文明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從生活方式到思維方式。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人,我們似乎還沒有盡情享受到工業文明之“先進”,為什么又會想到遠離它呢? 矛盾也正在于此。工業文明帶來了物質的極大豐富與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而今天的所謂“科學”卻又常常會偏離軌道,成為一把“雙刃劍”,在制造文明的同時毀滅文明。如今,“文明”正在異化人類:城市化建立高樓大廈,卻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石油提高了人類的速度,卻帶來了戰爭與死亡;化肥農藥提高了產量,卻把有毒物質帶進人類的血液;化學藥品帶來“健與美”,卻降低了人類的繁衍能力…… 不得不承認,人類似乎進入了一個瘋狂生產、瘋狂消費的年代。以“增長癖”為特征的工業文明顛倒和割裂了生產、生活與生態的秩序和聯系,把地球所有的東西都物化為生產原料,只注重經濟上的投入產出,用工業化改變生物自然的生存方式。這種無視生態基礎、鼓勵消費、以生產為目標的工業文明是難以為繼的。羅馬俱樂部在1972年發表的名為《增長的極限》的書中就指出了一個悲觀的前景如果在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方面按照今天的方式延續下去,那么不出100年就會逼近增長的極限。 當然,即使真的只有100年,也會有很多商品的生產者不以為然。因為在關系到生死存亡的競爭壓力下,他們最多會受現有法律的制約,而不會用道德約束自己。那么,在消費者一方又怎樣呢?我們同樣身處競爭環境,同樣不得不用虛榮浮華的東西包裝自身,為自己增添競爭優勢。在這種潛意識的慫恿下,縱欲似乎也成了主流的并被推崇的消費行為。 中國的消費者在脫離了物質貧乏的計劃經濟時代之后,在近20年中迅速進入了物質豐富的時代。在我們對一些新鮮的工業化產品還愛不釋手的時候,談文明消費、回歸自然似乎太過奢侈。 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重中之重,全國兩會的重要議題。我們在責怪監管無力、責怪商家貪利、責怪市場機制不健全的時候,也應該自責,為什么越來越貪圖“金玉其外”,而漸漸容忍了“敗絮其中”。許多商家,包括國際品牌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在中國市場上,夸大其商品的功效、模糊其有害成分,而在歐美等市場卻是以另一種面貌出現。 如今的混亂帶給人類的思考是,如何從灰色的工業文明進入綠色的工業文明,這之中的障礙又如何跨越?馬克思曾經說過:“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看來,生產有度、消費有度,把握速與度的關系至少就是一種解決辦法。當然,這需要具備放棄的勇氣。 在丹麥沿海的一些小島,島上居民6年前決定:到2008年,全島要放棄化石性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在內。而今天,剛剛進入2005年不久,一個叫珊索(Samso)的小島就提前實現了這一夢想。島上的電力、取暖和農業生產的能源供應已經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生物氣體和木材。 珊索島的探索啟示我們的是一種方向、一種決心和一種態度,預示著當代人類的工業文明正在轉向一種新的文明——生態文明。它超越了工業文明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確立了生態文明的價值觀。生態文明觀是社會制度創新的邏輯起點,對地球上資源配置的觀念就是檢驗各種制度是否合理的試金石。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