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接連觸雷 國際品牌不等于東方不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4日 07:39 信息時報 | |||||||||
鄧海建 教育工作者 針對近日強生嬰兒產品在印度被指含有害成分之事,衛生部新聞辦表示已對此事件高度關注,正與強生中國公司聯系,希望早日查證中國市場上強生嬰兒產品的安全性。 肯德基、亨氏、強生、SK-Ⅱ等等,這樣的名字和鮮明的企業標識是伴隨著優質產品俘
首先是品牌崇拜。國際品牌是全球經濟市場化的早期或典型產物,擁有天然的優良品質與服務,這是品牌忠誠度的基礎,按照“品牌危機馬赫原理”,越是大品牌越不怕危機,越是小品牌,危機化解能力越弱,品牌的抗擊打能力與品牌的強勢程度成正比,而品牌迷信緣于消費虛榮。我們大多本土品牌依舊完全沉浸于規模效益的發展夢想中,對“與消費者建立獨特的品牌崇拜關系”毫無緊迫感,這種隱憂的表現就是:消費者缺乏對本土產品品牌忠誠習慣,一旦外資優勢品牌入境,若引導不當很容易形成了對洋品牌的品牌迷信。這也是我們自主品牌創立和發展中的一道大坎兒。 國際品牌能“不按套路出牌”還在于我們的游戲規則缺位。頗耐人尋味的一個現象是:洋品牌接連觸雷后,不是輕描淡寫,就是虛與委蛇,不見下文。有人說,國內市場規則與法律的缺失養就了國際品牌的傲慢與偏見:比如召回制度。盡管作為一種國際通行的慣例,召回制度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被寫入法律,但在本國卻不多見。幾大國際品牌的折翅,從另一方面向人們傳遞著這樣一個信號:“建造國際品牌商品的國內安全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其實,“國際品牌”與“優質”本來沒有絕對的聯系。這陣子的系列事件,只不過是暴露了某些國際品牌制造企業的真實面目。效益最大化、利潤至上永遠是市場的不竭動力,市場經濟的本質是誠信經濟,可是品牌天生只姓“資本”不姓“誠信”,“免檢”也好“自律”也罷,都抵不上制度化的監管和剛性的規范,市場經濟沒有“東方不敗”,市場經濟也不該相信會有什么永遠的品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