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金融時報專題 > 正文
 

中國經濟仍靠出口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3日 17:54 新浪財經

   《中國經濟季刊》主編克勞博:沒有跡象表明消費即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中國經濟季刊》主編克勞博:與10年前相比,如今消費支出無疑是中國經濟中更為重要的因素。但沒有跡象表明,消費即將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力量。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仍將是出口。

    作者:《中國經濟季刊》主編阿瑟•克勞博(Arthur Kroeber)

    關于中國經濟,目前廣泛流傳著三種說法。一是政府打了一年的過度投資遏制戰失敗了。二是對投資的遏制正取得成功,而消費即將取代投資成為經濟的主要推動力。三是如果美國的需求崩潰,那中國的出口機器就可能停止運轉。

    前兩種說法是錯誤的,而第三種只對了一半。中國經濟的真實展望應該是:首先,投資控制措施正在發揮作用,而且會在今年全年繼續推行。第二、中國要到多年以后才會成為一個消費驅動型經濟體。第三(同時也是最有意思的一點),中國的貿易順差即將猛增,而且可能會導致嚴重的政治后果。

    先來看投資。近期有關投資控制措施失敗的評述,未將原材料價格上漲(很大程度上是建筑材料價格的上漲)考慮在內。一旦將這些價格效應考慮在內,就可以明顯看出,去年的實際投資增長率大幅下降,盡管這一增長率還是太高。今年這一增長率將繼續下降。

    隨著投資勢頭放緩,很多滿懷希望的人再次一廂情愿地寄望于中國消費者。他們說,這一次,內需真的即將起飛了。城市化正推動住房、家具、汽車和其它耐用消費品的支出大幅增長。

    與10年前相比,如今消費支出在中國無疑是更為重要的力量。但沒有跡象表明,消費即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

    歷史數據表明,在中國,消費增長的出現遲于投資增長,兩者之間有一年左右的時滯。因此,2004年消費回升是2003年投資繁榮的一個可預見的結果,而且即使2005年投資減退,消費仍將進一步強勁增長。但消費只是投資過后的余波,而并未在任何實際意義上“推動著”經濟增長。中國仍是一個投資驅動型經濟體。

    今年經濟增長的真正推動力將是出口,或許2006年也是如此。再回顧一下歷史會有幫助。1992年至1994年投資迅猛增長,在這三年間,中國產生近3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在信貸緊縮措施抑制了投資后,貿易順差飆升,在1997年至1998年間達到頂峰,超過了400億美元。這個循環的邏輯非常清晰。在投資繁榮時期,中國大多數過剩儲蓄被投資吞噬。當投資下降時,中國的過剩儲蓄則以貿易順差的形式呈現。

    這恰恰是我們目前所處的情形。繼1998年經濟衰退后,投資已大幅回升,推動力首先來自政府引導的基建支出,隨后來自銀行信貸的爆炸性增長(這種增長引發了房地產和制造業的高漲)。在過去7年中,除了一年之外,進口增長均快于出口增長;貿易順差徘徊在200億至300億美元之間,且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有所下降。

    今年,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投資減退將導致進口急劇下降,而出口將繼續以30%左右的速度飚升。幾乎可以肯定,2005年的貿易順差將增加一倍至600億美元,增加兩倍至1000億美元也有可能。

    這種前景有兩個意義。乍一看,中國的經濟增長似乎依賴于美國、歐洲和日本(按依賴程度排列)等關鍵市場的需求,而且如果那些市場(尤其是美國)需求低迷,那么中國的出口將會下滑。但這種看法只是部分正確。一旦全球需求減速,亞洲各地的出口商都將受損。面對利潤率的降低,許多出口商將設法削減成本。而除了將生產轉移到中國,還有更好的成本削減辦法嗎?全球需求減速將會損害中國,但對亞洲其他地區的傷害會大得多。

    第二個意義是,中國的對美貿易順差(歷來比中國的總順差大得多)將達到龐大規模。這在經濟上沒有什么特別不妥之處。但在政治上這卻是炸藥。要小心爆炸碎片。

   《中國經濟季刊》是一份獨立的財經刊物。自1997年以來一直致力于研究分析中國的經濟和商業環境。該刊物的主編、資深財經記者喬•斯塔威爾(Joe Studwell)和阿瑟•克勞博(Arthur Kroeber)積累了25年的新聞經驗。該刊物還登載專攻中國問題的經濟學家和記者的文章。喬•斯塔威爾是《中國熱》(The China Dream)一書的作者。本專欄每雙周一在《金融時報》獨家刊登。

    譯者/李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雙響炮
詮釋愛情經典漫畫
水藍幸福
海螺愛情精彩圖片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