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時評:預防金融道德風險 加速推進金融改革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3日 16:15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王梓 主持

  2005年初,謝平、陸磊在其撰寫的《中國金融腐敗的經濟學分析:體制、行為和機制設計》研究報告中,將金融腐敗的類型分為兩種即一般金融業的資金交易腐敗和金融監管腐敗金融監管腐敗利用行政權力的稀缺性、一般金融交易腐敗利用資金配置權力的稀缺性進行尋租。

  研究發現,因為金融腐敗,企業為獲得貸款在利息之外的支出約在9%,與貸款利率上限相加,實際利率在15%-16%之間,與民間信貸市場相近。而在監管和被監管者之間,甚至出現“脅迫”和“共謀”的情形。

  近期的中行“高山事件”和山西“7.28系列金融案”也提醒我們,金融腐敗仍在肆虐。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的重組、上市,能否根本解決腐敗問題,還有待實踐的檢驗。但顯然,控制金融腐敗、加強金融監管才剛剛破題。

  為此,本報特別邀請了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鐘偉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共聚21世紀北京圓桌第40期就金融腐敗的現狀和破解進行討論。

  建立動態的風險預警體系

  《21世紀》:近年來我國金融腐敗事件頻發,案件涉及金融機構內部各個級別的官員,腐敗涉及的金額也有增無減,這種現象的根源在哪里?

  陳志武:金融腐敗,尤其是銀行方面的腐、煶人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制度缺陷。關于個人的道德問題,我們以往強調的最多,也通過政治學習做過多年的努力,但這顯然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制度設計與執行是更為重要的。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的金融行業得到的管制相較其他行業而言要多得多。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金融資源高度的流動性使監管難度增高,這樣,我們平時所說的道德風險在金融行業會比實物交易要多得多。這證明金融業對制度環境的要求是非常突出的,比任何行業都高。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這也說明金融行業對于制度環境的依賴性是相當強的,因為制度環境設計一旦不夠理想,就為詐騙和道德風險提供孕育生長的空間。

  巴曙松:前幾年發生的中行開平支行案以及近期的中行高山案件,實際上是原來的清算系統存在重大缺陷,使得當事人利用巨大的在途資金等進行資金挪用,后來在電腦即時清算系統建立后才發現這些問題。這一事件也說明,一個龐大的國有銀行分支機構網絡,需要有即時的信息系統的支持,否則就可能產生較大的風險。中國銀行業在歷史上以追求規模和市場份額的擴張,使得在沒有信息系統支持的背景下放大了風險。

  國有銀行的一系列案件,不僅反映了內控和風險管理方面的缺陷,也反映了監管體制的缺陷。我國金融監管的一大問題是靜態化、事后化、強調行政審批和管制,許多重大的風險監管往往依賴于發通知、開會布置,沒有動態的、預警的、以風險為導向的市場化處理方式,實際上從目前披露的情況看,中國銀行河松街支行內外勾結詐騙案持續時間較長,但內部審計為什么沒有發現?上級機構為什么沒有檢查出業務運作中的缺陷?當地的監管機構是否盡到了應有的責任?

  穆迪和標準普爾這些大的國際評級機構,每年都發布關于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展望報告。前幾年它們認為中國銀行業有一個大的缺點,就是因為機構層級過多導致信息的虛假,這也就是操作風險的一種。比如它們質疑中國銀行體系不良資產低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有商業銀行層級機構多,一級級向下考核,上級制定的經營目標是不能讓不良資產大幅上升,這樣一級級向下壓,壓到最后一級的時候,在對不良貸款進行分類時,就會利用資產分類中的主觀因素,有意把不良資產判斷得低一點。

  鐘偉:曙松是從純粹的技術層面談論這個問題,例如開平案是在途資金挪用問題,高山案是同城清結算體系的漏洞問題。但沒有任何人是純粹道德高尚的,也沒有不存在漏洞的制度,所謂水至清則無魚。我并不追求這樣的理想狀態,但也不想把金融腐敗歸因于純粹的個人原因或者制度原因。為什么這些漏洞在沒有釀成大禍之前未被及時彌補?

  也許有人爭辯說,即便是在西方跨國銀行中,金融腐敗也存在,百年銀行毀于一個年輕人手中的情況并非沒有。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在中國遭受重創的金融機構本身往往安然無恙。而西方則是一旦有驚人的腐敗被揭露,則這家銀行就有可能毀于一旦。

  尋找制度良方

  《21世紀》:中國的金融腐敗問題有哪些獨特的特征和形成機制?與國際金融界的金融腐敗問題有哪些異同?

  巴曙松:我國銀行業腐敗的產生,有重要的現實原因。其中主要在于行政性的金融管制廣泛存在,對于利率的管制、對于貸款分配的管制、對于銀行業準入的管制,都為缺乏足夠制約的銀行高管攫取公眾的資源進行腐敗提供了可能。我國的融資結構過分依賴于銀行業,企業離開了銀行就往往沒有其他的融資渠道,資本市場發展嚴重滯后,也增大了銀行腐敗的可能性。

  與國際金融界的一些腐敗相比,中國的金融腐敗問題表現出較高的爆發頻率,幾乎所有的業務環節都可能會出現問題,例如存款、貸款、結算、采購等等。目前的懲處,比較強調對于個人的懲罰,但是對于制度的完善強調得不夠,所以往往導致同類問題經常重新爆發。

  目前國有銀行改革中存在的一個隱憂,就是一些紀委監察等的控制力在下降,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的風險監控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案件頻發的時期。

  特別是此次國有銀行的人事改革,強調的是部門負責人的人事挑選權,這就可能使得一個部門、一個分支機構的幾乎所有干部,特別是主要業務崗位的干部,都是這個機構的負責人自行挑選的。這樣就在事實上進一步強化了國有銀行的“內部人控制”,使得一個單位缺乏必要的內部監控,很可能出現一個機構的“一把手”在缺乏制約的情況下為所欲為,甚至鋌而走險以身試法的案例,中國銀行黑龍江分行高山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值得深入反思。

  鐘偉:之所以中國金融腐敗呈現高發狀態,是過多的行政性管制尚未退場,市場化的激勵約束還沒有充分確立,兩者之間一進一退銜接處存在監管真空,結果在銀行轉軌進程中出現了嚴重腐敗現象。如果說中外金融腐敗有什么相似之處的話,那就是這些風險表面上都可以納入現有的風險管理理論中,就好像英國有巴林銀行噩耗,中國有中航油悲劇一樣。但是實質上中外金融腐敗有本質差別。

  內控與外管并重

  《21世紀》:遏制金融腐敗應當從哪些環節著手?如何進一步加強監管﹖

  巴曙松:目前,通過大規模的財務重組和全面的改革,以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為代表的國有銀行改革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許多方面的突破,例如人事和薪酬制度等的改革,其力度之大,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以來銀行改革中所沒有的。

  目前大家都贊同的一點是,國有銀行改革的關鍵,是建立一個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

  監管部門對于中國的國有銀行改革發布了10個方面的內部治理要求,被稱為“治理10條”,這可以說是集中體現對于國有銀行公司治理的一些基本要求。但是,通過對照中國的銀行治理10條,以及OECD關于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原則、巴塞爾委員會的銀行治理指引,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監管機構對于公司治理的理解,中國的國有銀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有效程度與國際標準比較,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在現代公司治理理論中,董事會顯然是整個公司治理的核心。所有的國際公司治理原則,都從不同的角度強調,有效的公司治理首先要求公司的董事會必須是有足夠的執行能力和專業素質履行董事會的職責。我們需要提出的問題是,國有銀行的董事會是如何形成的?這些董事有足夠的動力來代表國有資產嗎?如何防范他們的道德風險?整個董事的挑選是否足夠透明?是否有足夠的銀行專業知識?是否有能力管理這樣大的銀行?出了問題是否能夠承擔最終的后果?

  鐘偉:從外部監管結構來看,目前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日益細化,覆蓋的風險范疇日益全面,應該說監管體制在不斷完善。但某些時候,外部監管本身是有可能被高度架空的,如同我們看到的種種金融腐敗被揭露的情節那樣,平時的監管框架,在錯綜復雜的權力制衡下被虛化,最終行使監管和懲罰,需要訴諸更高的權力層次。

  陳志武:就西方的一般情況而言,針對金融欺詐,執法的一致性和可預測性是最核心的糾錯機制設計目標。因此,相關人群在考慮不同選擇的后果的時候,他們不會因行為后果的不確定性而愿意去“以身試法”。

  除此之外,新聞媒體的監督以及追蹤報道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我是做金融衍生證券管理研究的,十幾年的相關經驗使我能理解這些金融工具對金融風險的控制作用以及它們的效果會如何。但是,當比較新聞媒體的風險規避作用與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規避作用的時候,我可以說,沒有哪一種金融衍生產品在控制金融風險方面的效果比新聞媒體的更高。萌芽狀態下的金融欺詐或者關系貸款如果被曝光,就不至于使這些金融問題演變、繁殖成金融危機的程度。

  同時要注意的是內部監控與外部監管的關系。內控機制,包括董事會在內,事實上是非常容易設立的;然而僅僅設立表面的內部監控機制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有外部監管和市場競爭的壓力。

  在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財經委員會以及銀監會,應該更好的發揮他們獨立監管的作用。

  上市是改革的重要一步

  《21世紀》: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國有銀行重組上市,上市之后的銀行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腐敗的問題?

  巴曙松:對于原來一直被作為事業單位管理的國有銀行來說,上市可以鎖定國有銀行市場化改革的路徑,上市不再是在原有體制上的小修小補,而是著眼于整個治理機制的重構。

  其次,上市會極大提高對公眾披露信息方面的透明度。另外,上市能夠強制性地在國有銀行僵化的經營機制中引入現代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在一定意義上說,國有銀行的上市本身會成為國有銀行改革和強化管理的驅動力之一。

  因此,可以確定監管層即便在國有銀行出現重大詐騙案件時還是會堅定地推進上市進程。但是,對于國有銀行來說,上市是否成功,決不僅僅算作成功。衡量其上市成功的關鍵,重點應當是看其估值水平,以及上市這個改制過程所帶來的金融市場上的現實的競爭力。

  鐘偉:我并不把上市作為醫治國有銀行的萬能藥,尤其是在控股股東沒有任何變動、公司所有者和經營者階層仍然遵循行政化選擇機制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陳志武:對。國內上市也好,海外上市也好,都只是一種方式。上市銀行需要很多運作細節的披露,這就很容易對上市銀行的運作產生壓力。引進資本市場的監督或者紀律,從而使銀行運作規范化,這些作用極其重要。

  監管體系的制度化變革

  《21世紀》:針對目前金融領域存在的問題,下一步的金融改革關鍵在哪里﹖

  巴曙松:從以往許多金融腐敗案件的處置看,在整個風險的識別、控制和事后的處置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從靜態的、依靠行政審批的內控,事后處置時過高成本的調動工作組的方式,逐漸轉為動態的、以市場手段為主、事前預警的、立體和多元化的內控和風險管理體系,這是一個深刻的轉變過程。

  實際上,在傳統計劃經濟年代,國有銀行的內控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也是有其運作模式的。盡管效率較低,但是風險似乎表現的并不突出,因為計劃的管制異常嚴厲,同時主要靠商業銀行自己加強管理,靠紀委監察等渠道和工具。但國有銀行在商業化改革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內部控制力量減弱了,新的控制系統沒有建立起來,建立適應市場化環境的、獨立的內控風險管理機制已成為新問題。

  從國際上來看,以2004年剛剛通過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為代表,銀行風險監管主要著重于三個方面的線索,也被稱為“三大支柱”,第一個是覆蓋信用風險、運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資本金約束,建立以資本金約束和資本的風險配置為基礎和導向的內部風險控制;第二個是外部監管,強調監管機構更為主動地以預警的、市場化的方式,參與到銀行整個業務的流程、風險管理政策和方案的評估,建立與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動態合作關系;第三個是市場約束,強化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和透明度,讓外部的相關機構主動進行監督和約束。

  在這個趨勢推動下,當今國際金融風險監管的基本線索是:從強調單一化的監管標準轉向多樣化的外部監管與內部風險機制相結合;從信用風險監管轉向全面風險監管;從一國監管轉向國際合作監管;從合規導向的監管理念轉向風險導向的監管理念。這些都有值得借鑒之處。特別是中國銀行業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國際金融業的這些風險管理趨勢在中國銀行業也會更為明顯地顯現出來。

  鐘偉:我覺得,可以借此機會總結國有企業集團海內外上市的成敗得失,審視金融腐敗的制度根源,厘定金融行業的準入政策,努力解決產權安排中的問題。

  陳志武: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那樣,在金融業外部監管、監督制度環境當中,我更關注人大常委會與新聞媒體作用的顯現,以及民營銀行和民間金融機構的發展必要性。

  事實上,金融行業的制度環境的建設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談。從行業的市場架構方面來看,是否有充分的競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銀行業沒有國有銀行壟斷,而民營金融機構能夠享受到同等的市場準入權,這種競爭對國有銀行放貸和定息將產生天然的約束力。那時,國有銀行必須顧及到放貸效率和管理水平,行政貸款、關系貸款的現象也能夠有所降低。一旦有其他方面的市場競爭壓力,必然會促使國有銀行相應的策略調整。而民營銀行或民間金融機構的這種作用,目前還是受到很大的約束。

 。(本報實習記者劉莉參與整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賺錢
彩 信 專 題
雙響炮
詮釋愛情經典漫畫
水藍幸福
海螺愛情精彩圖片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