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重組出售更需規范 國企改制嚴禁自賣自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3日 15:07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本報評論員郭振綱 2005年是國家確定的國有企業改革年,許多國有企業要通過產權交易等措施進行改制、改組、改革,因此,如何保證國有產權轉讓的規范、有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損害職工利益現象的發生,是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的制度性課題
據新華社3月16日報道,即將出臺的西安市關于加快和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相關意見規定:向本企業經營者和職工轉讓國有產權,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市的有關規定,履行相關審批程序。改制方案的制訂由直接持有企業國有產權的單位負責或委托中介機構進行,經營管理者不得參與轉讓國有產權的決策、財務審計、離任審計、底價確定等重大事項,嚴禁自賣自買國有產權。 一段時間以來,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公開、不公正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并且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國資委有關負責人指出,國有企業資產交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盡管表現形式各異,但核心是經營者的自賣自買造成的。因此,類似西安這樣出臺嚴禁自賣自買國有產權的規定,既是順應時代要求的治本之策,也是規范國有企業改制的必要舉措。 隨著國有企業實行重組、出售等改革措施以來,國有資產的流失問題就一直相伴而生,加上一些改制企業動輒侵犯職工的合法權益,國有企業的產權交易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2004年,國資委等部委對21個省的國企改制和產權轉讓情況進行督察,發現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管理層收購和國有產權交易不規范,其中,國企經營者自賣自買現象是導致不規范和引起爭議的核心。自賣自買集中體現為國有企業經營者自我決策、自我落實、自己買受。調查顯示,一些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利用國有企業委托代理體制下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將代理權演變成尋租的工具,通過改制將國有企業化公為私。 2005年是國家確定的國有企業改革年,許多國有企業要通過產權交易等措施進行改制、改組、改革,因此,如何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保證國有產權轉讓的規范、有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損害職工利益現象的發生,是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的制度性課題。而嚴禁自賣自買國有產權這一規定的出臺,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禁止自賣自買是對《刑法》相關禁止性規定的細化,是《公司法》中禁止經營者關聯交易在企業改革中的體現,是防止委托代理人惡性進行內部人控制的制度性規范;另一方面,嚴禁自賣自買既能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保護企業職工利益,為社會和諧發展創造公平公正的環境,而且也有利于保護國有企業的經營者。 應該指出的是,嚴禁國有企業經營者自賣自買國有產權,與鼓勵國有企業通過產權轉讓實行股份制改革并不矛盾,相反,這將更加有利于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推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規定,國有企業改制的程序才更加透明和規范,一些企圖利用改革尋租的行為才難以得逞,企業職工的利益才有可能得到更切實的保障,國有企業的經營者也在改革中有了具體的指導原則,才不至于因為沒有明確的規定而不敢操作、亂操作或者暗箱操作。因此,規定的出臺不是對國有產權轉讓的限制,而是為了規范程序、推進改革。 當然,遏制一些人的非法尋租行為,還必須加強所有者履行出資人責任的責任心和主動性,必須發揮職工群眾的監督作用。對于發現的問題應堅決進行處理,對職工群眾的正當要求給予應有的重視。在此基礎上,重視利益相關者的正當訴求,加強監管和執法,推動這一改革穩步向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