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資本積累的形式與問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0日 16:07 經濟觀察報 | ||||||||
作者: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經濟增長,已經有了大約1/4世紀的時間。在這1/4世紀里,中國GDP的增長年均達到9%以上。這樣一種長時間的持續經濟增長過程,與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拉美與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相比,無論從增長速度上,還是增長時間上,都超過上述地區的經濟起飛過程。而且按照目前經濟學界樂觀的估計,這種高速的經濟增長
對于其原因,專家學者們進行過許多探討。其實從根本上說,原因也許并不復雜。對于改革前中國這樣的相對落后國家來說,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資本積累問題。而從資本原始積累的角度來看,在中國高速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至少有三個因素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反過來說,中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失衡與矛盾,也與這三種資本原始積累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認識和正視這三種資本原始積累形式的作用與問題,對于建設和諧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在城鄉關系中實現的資本原始積累。記得在1980年代,曾有一位捷克學者寫過一篇文章,討論社會主義的資本原始積累問題。他認為,如果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在勞資關系中實現的,那么,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資本的原始積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城鄉關系中實現的。在中國,這種資本原始積累所起的作用就更為明顯,而且這個過程遠遠早于改革開放。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和計算,在改革前,我國農業為工業化提供資金積累的途徑主要有稅收、剪刀差和儲蓄等三種形式。在1952-1990年間,我國農業通過上述三種形式為工業化提供資金積累的總量達到11594億元。如果減去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計算的結果是,1952-1990年,我國工業化建設從農業中凈調動了約10000億元的資金,占國民收入全部積累額的22.4%,平均每年高達近250億元。如果按農業勞動力平均,每個勞動力每年向工業化資本積累提供的剩余最多時達到266元(1990年),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2.24%。總體來講,我國工業化過程中國民收入的積累部分有1/3來自農業,在工業化初期甚至達到40%以上。 改革之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從農村中抽取資本以實現原始資本積累的方式在發生變化。計劃經濟體制上的剪刀差不復存在,但其他方式依然存在。農村居民的儲蓄幾乎完全被投放到城市之中,而對農村的投入則并不充分,甚至在計劃經濟時代的一些投入都被取消或削減。在最近幾年中,以征用方式從農村獲取土地資源,成為原始資本積累的另一種重要形式。根據2003年底的數據,全國有各類開發區(園區)5658個,各類開發區規劃面積已經達到3.6萬平方公里,超過了現有城鎮建設用地的總量。而這些土地基本都是從農民那里征來的。據估算,土地征用的價差收益超過萬億元。但在另一個方面,則造成部分地區出現大量失地農民。 第二,在勞資關系中實現的原始資本積累。這突出地表現在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使用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所副所長陳淮在一次報告中曾指出,在珠三角這個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農民工工資12年增長的幅度只有68元人民幣。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公布2004年中國經濟數據的發布會上,說:“這一代農民工的工資收入水平和他們父輩20多年前打工的水平差不多”。最近廣東省總工會發布“廣東省進城務工人員勞動經濟權益維護”調查表明,外來工長期收入低下,被拖欠工資現象突出。調查表明,76.3%的進城務工人員月工資水平處于1000元以下,1001-1500元占17.5%,501-1000元占63.2%,500元以下占13.2%。而國家統計局對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收入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該地區的農民工平均月工資只有600元左右。而現在,珠三角進城務工人員的生活成本達到每月500元左右。可以看出,13.2%的進城務工人員入不敷出,63.2%的人也沒能攢下多少錢。而為了掙錢,他們只能靠加班,52.4%的進城務工人員勞動時間超標。調查數據還顯示,相當數量的打工者同時被排斥在社會保障之外。 第三,在體制轉型中實現的原始資本積累。在過去20多年中,在改革前和改革中積累起來的國有資產有一部分流入個人手中。據有學者計算,在80年代,通過“價差”導致的國有資產流失,1987年為2000億元以上,1988年在3569億元以上約占當年國民收入的30%。在90年代初期,通過地價差流入個人手中的財富,也在幾千億元。在最近幾年中,通過國企改制、資本運作、行賄受賄等,一部分國有資產被合法或非法地轉移到個人手中。從嚴格意義上說,這并不構成原始資本積累,因為它本來就是資本,只不過改變了所有者,實質性的意義是民間資本的形成或原始積累。但如國有土地和資源等非經營性資產的流失,有相當部分具有原始資本積累的含義。 隨著中國開始逐步走出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這幾種資本原始積累方式造成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這樣的資本積累模式造成了社會中幾個基本關系的失衡,一個是城鄉關系失衡,二是勞資關系失衡,三是改革受益者與受損者關系失衡。解決上述失衡應當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而這就涉及到資本積累方式的調整和規范化問題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