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中的利己與利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0日 15:40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傅勇 當前,我們致力于在市場經濟中建設和諧社會。學經濟學的人應該會立即想起亞當.斯密的那段被世人稱為“看不見的手”的著名論述。 斯密相信人性的存在。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即從個人利益出發來從事一切活動。增加
因此,利己心和市場經濟是高度兼容的。事實上,如果很多人是利他主義者,那么反而會導致市場的失靈。設想,市場上有許多善良的人,總是為他人著想,貴買賤賣。但由此產生的供求關系是虛假的,最終將導致社會生產的混亂,從而遠離社會均衡點。 然而,這個忙忙碌碌、擺布利欲的市場之手到底會把人類引向何處?對抗、混亂,還是貧困?斯密雄辯地宣稱,前途一片光明:分工得以擴大,財富得以積累,整體社會福利得以增進,乃至充分的市場競爭會導致社會全體成員的最佳狀態,這種狀態美妙到無法再加以改進。 市場經濟與社會和諧的完美統一所深含的哲學思辨,及其所展現的美好前景,足以“俘虜”任何人,尤其是思想家。奧地利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塞斯甚至相信和諧社會只能在市場經濟中達到——“要么是市場經濟,要么是混亂”。 然而,斯密所構建的理想社會機制真的完美無缺嗎? “經濟學節約了愛”是英國著名女經濟學家瓊.洛賓遜夫人的一句趣語,我想她指的是斯密以下的主流經濟學。雖是趣語,然而仔細考量,意味卻深。斯密的經濟人只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機器,如果他們有愛的話,那也只是愛自己,個個是自戀狂。 這種哲學的質感是冰冷的。 經濟波動(甚至危機)、貧富分化、外部性等種種市場失靈的存在使得這一邏輯的基礎并不堅實。撇開這一點不說,一旦人的活動越出經濟交換領域,活動“過程”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因為,人們無法根據“結果”來有效地激勵行為人。 自利的公職人員首先沒有激勵去為社會盡最大努力。和私人領域不同,公職人員沒有剩余索取權,也就是說,他們的報酬基本固定,不像企業主能夠獲取效益提高的大部分好處。設想一位公職人員可以通過某項政策提高全鎮50萬居民的福利,但實施這一政策要花費相當的精力。而作為該鎮居民的一員,從這項政策中所獲得的好處和別的任何人是一樣的,從而只占有其中的50萬分之一。同全部獲得這些福利的企業主相比,他的努力程度近乎前者的50萬分之一。政策將很難成功實行。 其次,自利的公職人員會以權謀私。公職人員手握公共權力,掌握公共資源,自利的他,將會利用一切機會,甚至是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來為自己謀利。 正因如此,從制度層面上設計合理的約束激勵機制對和諧社會是至關重要的。好的制度通過增加利己行為的成本、提高服務他人的收益,能使公職人員與社會公眾的效用目標趨于一致。制度更重要的功能是提供一種公共選擇機制,借以傳達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監督政策制定執行的公正性。 由于公共領域的特殊性質,上述制度安排能解決部分問題,可惜難以完全奏效。因為首先無法知道公職人員是否已盡全力,對第二類問題即便有效,也難徹底。 孔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因此,和諧社會還有賴于如下機制的建立:將有利他心理的人選到公共事務領域,而讓自利人留在市場部門。當然這里的“君子”、“小人”并不帶有褒貶色彩。自利的人對和諧社會也是至關重要的,退一步說,利他的人也可能是自利的,他們通過增進他人的福利而找到快樂。 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我們無法企望所有人都道德高尚,幸好市場經濟和制度解決了大部分問題,雖然在一些領域利他精神還是必須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