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評論:降低消費維權成本迫在眉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6日 18:44 金羊網-羊城晚報 | ||||||||
□唐螂 像春天一樣每年循環往復,昨天又是3·15!——這是消費者吶喊的日子、傾訴的日子。他們試圖以法律的名義、以公平和平等的名義,牢牢地掌握今天的話語權。 自上世紀60年代,肯尼迪朗聲發出讓消費者“有權獲得安全保障;有權獲得正確資
主要由工商和質量監督兩個具有相關執法權部門授權組成的消協,若干年來富有威懾力地為處于市場弱勢的消費者的權益保駕護航,令交易公平的市場原則得以發揚光大。然而,盡管有無數的維權個案被成功處理,可是隨著市場的日益擴大、生產和服務產品的更新,作為市場公平巡視員,消協因人員有限無可避免地深陷疲于奔命的郁悶之中。而隨著市場個案的復雜化,消協的舉證功能以及影子壓力式的強制力,漸漸也顯力不從心。一項調查表明,有將近兩成的消費者的權益受侵害時,并不投訴到消協。更多的消費者選擇忍氣吞聲。 而在市場的這邊,則仿佛印證著上世紀未來學家們的預言:進入21世紀之后,消費者與消費市場供給者之間的矛盾,儼然成為一大社會問題。曾經充滿愉悅的購物過程今天卻往往成了冒險之旅,而曾被奉為上帝或衣食父母的消費者如今成了“墨魚(呆瓜)”和大羊牯……以假冒偽劣為特征的奸商行為,似乎正像瘟疫般從簡單的商界買賣滲透到了服務乃至信息資訊乃至一切商品和服務等交易性領域,童叟無欺的商業誠信像明日黃花般被委棄于地,《消法》上所規定的消費者的9項權益似難為商家所尊重,廣大的消費者正被逼退到了對市場失卻信心的角落,有人甚至開始這樣懷疑:一切商品都有“原罪”,一切服務都設有陷阱,一切交易都含著暴利。 在法律庇護之下,盡管有與經營者直接交涉、和解;向消費者組織投訴,以民事調解的方式達成調解協議;向行政主管機關申訴,進行行政調解;根據事前約定,到仲裁機構進行仲裁;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五條途徑可解決消費爭議。但在實踐中這五大途徑并不順暢:與經營者協商和解嗎?目前幾乎不可能;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但消協只是個社團組織,并沒有強制力;向有關行政部門(工商部門)申訴,《消法》沒賦予行政機關對消費糾紛進行行政裁決的權力,行政機關也只能通過行政調解的辦法解決消費糾紛,而且即使在雙方當事人達成行政調解的情況下,若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協議,消協一點兒辦法也沒有;至于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則須事先有仲裁協議,而且仲裁金額一般在5000元以上,費用往往會超出消費金額;最后,向法院提起訴訟。則為此投入的時間、精力、費用往往令消費者得不償失。 立法框架嚴密,執行法規卻曲折。由于雖弱勢群體原則上受到了保護,卻沒有體現出對弱勢群體的充足的資源上的支持和方便。所以,盡管法律武器落在消費者的手中,卻往往有不趁手的感覺。有維權經歷的消費者,通常不論輸贏總是有著勢單力孤去對壘龐然大物的經過。對于消費者來說,維權行動多半不是因為惹不起而退縮,而是因為“賠”不起(時間和資源)而作罷!如何簡化索賠途徑、降低投訴成本、使得法律責任運用高效,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也是保障監管壓力的直接手段。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