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微之處檢驗城市文明程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5日 11:54 新京報 | |||||||||
我曾翻譯過一份“英國社區服務管理條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條例細致的人性化條款。 有一條款是:社區范圍內有了殘疾人,社區服務人員要立即上門登記并提供相應幫助。比如:專家上門心理咨詢、志愿者心理安慰、醫生根據傷殘程度制定康復計劃,并根據其特長愛好進行生活技能、職業技能的訓練。
制定康復計劃有多重要?一份報告說到,“中風之后如果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早地進行科學的恢復性訓練,70%-80%人的功能可以恢復到接近正常人”。反觀我國,中風、偏癱的病人人數很多,可是由社區組織的“家庭康復”幾乎是空白。 我翻譯到關于進行“對殘疾人進行生活技能、職業技能”的訓練內容時很想哭。因為我聯想的,小時候班里有個小兒麻痹癥的男同學,天天拄著拐上學。大家都覺得他可憐,但我們所能幫助他的卻只是“不譏笑他,幫他背書包”,而沒有實質性幫助。 我的外婆80歲了,她特別怕去醫院看病,因為公交車有三層臺階,輪椅不能上公交車。上去之后沒有專門的輪椅空地。坐出租車吧,司機也不愿意,解釋說輪椅放后備廂,蓋不上蓋,警察要罰款的。而在德國,公共汽車能夠傾斜,使乘客可以很方便地推著童車、輪椅上車。香港公交車的門邊則有一大塊空地用來放輪椅、童車。 大都市不僅僅是漂亮的建筑、美麗的街道,更是城市建筑的人性化、公共設施的人性化、公共服務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因此,關愛到細微處,檢驗著城市文明的程度。 □吟秋(北京職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