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權不必等到3·15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5日 06:55 人民網-華南新聞 | ||||||||
一言 一年一度的“3·15”又到了。這些天維權熱線順暢多了,各類報紙還辟出了專門時間接受消費者投訴;各主管生產和流通的管理部門紛紛開展統一的維權活動,讓消費者有了“上帝”的感覺;甚至商家這些天也小心謹慎多了,擺出來的商品千挑萬選,生怕一不小心就撞到槍口上。
“3·15”前后所舉辦的這些活動和所進行的宣傳,老百姓當然拍手歡迎。但“3·15”熱不斷升溫的背后,卻總會讓人感覺到有某種隱憂存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前后熱過一陣子之后,“維權主題”會不會又不知不覺地消失或者游離于公眾的視野之外。 不可否認,這些年,隨著廣大消費者維權意識的增強和消協等部門維權力度的不斷加大,市場經濟秩序和消費環境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市場消費環境越來越好。這其中,新聞媒體的廣泛介入確實起到了吶喊助威的巨大效用,并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在消費者、維權部門和商家幾者之間充當了溝通協調的橋梁,可謂功不可沒。 然而“3·15”熱不斷升溫的背后,一些本不該有的擔心卻浮出水面。比如,由于“3·15”熱,會不會出現本該日常完成的維權工作,為了趕這個趟兒非要拖到此間來完成的現象?會不會出現“一窩蜂”地去“捉老鼠”反而導致一場空的現象?會不會出現一味追求宣傳形式上的光鮮而忽視了維權實際內容的現象?每年的“3·15”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商家也規矩多了,但是消費者不可能每年都等到“3·15”才來投訴。因而,維權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一年365天,天天都存在。 把3月15日定為“消費者日”,只是給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提供一個平臺和載體,其意義不在于這期間單純的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喚醒廣大消費者消費權益的主體意識。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他們關注的不是管理部門搞了多少活動,作了多少報道,他們關注的是自己的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維護。倘若我們的管理部門和各級媒體把維權工作都“攢”到“3·15”期間來完成,不但會降低維權的數量和質量,而且也同設立“3·15”的初衷相去甚遠了。筆者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真正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真正為消費者維好權。同時,消費者自身也須轉換被動弱勢的角色,更新觀念,大膽維權,旗幟鮮明地與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做斗爭。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