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明星上市公司轟然倒塌 中航油事件考驗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4日 07:11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周勇剛 世界著名風險評估機構標準普爾發表評論說:在危機顯露之初,其實新加坡公司只需5000萬美元即可解圍。且不論這個判斷是否準確,但是在一些細節上如果新加坡公司及其母公司換一種處理方式,也許會出現不同的局面
一個因成功進行海外收購曾被稱為“買來個石油帝國”的企業,卻因從事投機行為造成5.54億美元的巨額虧損;一個被評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其總裁卻被新加坡警方拘捕,接受管理部門的調查。一時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從天上掉到地下,大有一朝毀滅之勢。 全民皆“兵”重塑形象 此案事發后,中外社會關注焦點全部聚焦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身上:它能否化險為夷而再獲重生? 分析家認為,從案發到現在已過去幾個月了。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為化解危機所作的幾個舉措,無疑詮釋了它應急突發事件的較高能力和水平。 去年11月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團公司在北京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就其中國航油總公司改制為中國航空油料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框架協議。緊接著,2004年12月11日中航油集團公司在北京對外宣布,其中航油陸地石油公司在北京掛牌。隨后,2004年12月16日,其注冊資金2億元人民幣的中航油海天航運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亮相。 據悉,當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在全力著手重組,而其所面臨的可能是未能達成一個在股東和債權人看來較為公平的和解方案,對于中國來說將是比較危險的。因為破產正在一步步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逼近。 而上述幾個舉措的推出,迅速扭轉了先前中外輿論對其的不利影響。許多媒體紛紛評說,此舉標志著中航油集團將全面進入成品油航運市場,也標志著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事件并未影響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年初確定的發展戰略———實施相關多元化經營的持續推進。 依托第三方國際機構介入化解危機,更在中航油集團公司題中之意。去年12月20日,新加坡證券投資者協會舉辦了討論會,有500多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東前來出席。當時,中航油集團董事長曾發言表示,一定要拯救子公司。 事后,新加坡當地媒體報道稱,此發言為這些中小股東打了強心劑,贏得了中小股東普遍把希望寄托在中國出面拯救該公司之上的心態。而新加坡本地分析師主流態度是:龍籌股發展得好,更多的中國公司才能在海外集資,不拯救該公司,會打擊中國聲譽。 分析家強調,中航油集團公司巧打公關牌,它的一系列想法和措施都是符合國際慣例的,亦表現出它理性化的運作思路。 宏觀公關略顯平弱 中航油事件發生后,國內的主管部門對其事件在很長時間內采取的是沉默。而分析家指出,這起碼表明中國的主管部門尚不具備處理危機事件的必要意識以及相應的公關機制。 據悉,在事發數月后,并在中外媒體要求對此事件作說明的呼聲不斷高漲下,作為國有資產的監管機構國資委才終于打破沉默,于2004年12月10日在北京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其新聞發言人杜淵泉就中航油事件正式對外表態。 當時,杜淵泉對此事件表達了三點看法: 一是新加坡公司按照當地法律和商業化規則運作,尋求戰略投資者,實施債務重組,是盡可能減少各方損失、解決問題的合適途徑和辦法。 二是新加坡公司依據新加坡法律,在其母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支持下,認真考慮債權人、小股東等各方利益,擬定債務重組方案,希望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新加坡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實施債務重組,是企業商業行為。國資委作為出資人將督促企業盡可能考慮各方利益,并按商業化規則運作,但不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決策。 在第一次公開表態之后,2005年1月28日,國資委在北京又舉行了一個新聞說明會。其新聞發言人杜淵泉表示,中航油實施債務重組,方案已于1月24日提交新加坡高等法院,國資委作為出資人將不直接干預企業決策。 對國資委遲遲表態,國內媒體早有微詞。而對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處于危機時刻不能有效解助,媒體對國資委更有看法。據中航油前總裁陳久霖披露,當時國內外多家大企業與中航油集團進行多次接觸,愿意支持新加坡公司解決期權問題。 有媒體報道,當時英國石油公司(BP)曾提出了兩個可以把風險控制在2億美元內的方案,并對新加坡公司進行了長時間的清盤和談判。而在談判接近尾聲時,BP召集全球董事在紐約開會,審批與中航油集團之間的合作協議,并要求中方高層隨時等待。但后來因中方未作出快速反應而導致此拯救計劃擱淺。 當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母公司未能補救。而在此后,國資委也沒有采取補救措施。分析家認為,隨著中國國有企業不斷走出去,作為國資委,不僅必須做到有力監管,更要學會危機公關,而這正是下一步國資委需要改革的重點之一。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