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沒有事業的事業單位出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1日 11:59 人民網 | ||||||||
從2005年起,烏魯木齊市的市級事業單位,不僅員工會因工作懶散而遭辭退,那些長期不出成果的事業單位本身也會被撤銷建制。該市剛出臺的《市級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實施方案》規定,將事業單位承擔的未被法律、法規授權的行政管理職能交歸行政機關;對政事職責聯系緊密,現階段確需由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職能,經過依法授權規范其行為;對那些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任務嚴重不足、長期不出成果、社會效益差及基本職能消失的事業單位,予以撤銷。
介于行政機關與企業之間的事業單位,一直是我們社會的一大特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時期逐步建立并發展起來的,其組織與管理體制一直具有典型的計劃特征。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這一社會組織含糊不清的角色很讓人頭疼。 按照民法通則規定,社會組織被劃分為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以及社會團體這四種基本類型,事業單位是各項社會事業的承擔主體。然而近年來很多事業單位功能出現嚴重異化,淪為仗權欺人、坐權收利的“二政府”。他們照樣下發紅頭文件向基層發號施令,照樣收取各種費用大搞亂檢查亂攤派亂收費,成為滋生腐敗的沃土,成為“三亂”的極好掩體。“一手蓋章,一手收錢”,權力市場化。 躺在權力襁褓里的事業單位,吮吸著權力的乳汁,永遠長不大。過度戀權,過分逐利,使很多事業單位淪為市場里的純粹經濟實體,其初始職能逐漸退化,變成了一個企業化的行政組織。除了收取大把大把的管理費,公益性喪失殆盡,成年累月也培育不出什么“社會成果”。他們其實是在荒廢本業,使自己的“事業”過早凋零。 社會事業發展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追求的是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事業單位必須審慎地與市場保持距離,不能淪為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為事業單位正名,恢復它承擔基礎性社會事業的本來身份十分必要。 我們必須對現有事業單位進行充分盤點,建立起完善的退出機制,為那些戴“紅帽子”的事業單位摘帽,將那些有名無實的事業單位驅逐出局。在此基礎上,各級政府要加快事業單位轉制步伐,厘清政府與市場、公共管理與資本運營之間的關系,健全社會事業的籌資體制、資產管理體制,集中力量精心打造一批優質高效的事業單位,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投入效率。 隨著公眾對物質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我們的公共服務還處于較低水準,大量的事業單位不是沒事可做,而是有著干不完的活兒。因此有專家指出,我們的事業單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關鍵是角色錯位、職責出位、權力越位的事業單位太多。眼下正在推進的事業單位改革,一定要改變改革就是“減員”的思路,更多地著眼于調整機制、端正行為,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要整合現有的事業單位力量,進行合理布局,推動其歸位,同時將那些效率低下、沒有正當“事業”的事業單位淘汰出局,惟如此,才能充分激活這一社會組織體系,避免其空耗公共資源和公共政策,讓所有事業單位都能清晰地指向服務社會事業這一公益目標。 【來源:人民網;作者:張培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