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富:2004年10大咨詢業問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9日 23:30 《中國財富》 | ||||||||
10大咨詢業問號 中國加入WTO,融入世界大市場,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進行科學管理,而引入企業咨詢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直接的方法。中國咨詢業經過2003年的飛速成長之后,迎來了2004年的大盤整。我們發現,關于咨詢,我們不懂的問題還很多……
中國市場能夠容納多少咨詢公司? 2004年是中國咨詢業最熱鬧,也最冷清的一年。其熱鬧在于本年度新成立的咨詢公司在近三年中最多,其冷清在于咨詢業的營業額增長率近年最低。咨詢業可能是中國市場上進入門檻最低的高增長行業,三五個畢業生加上一部電話機就能開個咨詢公司,把國外發表的管理論文翻譯整合一下,便可以稱上“專著”,點評幾個企業,便可以宣稱為“服務過的客戶”。一個咨詢項目動輒百萬乃至千萬,給更多在學校中了解了一些膚淺管理知識的MBA們提供了無數五彩斑斕的夢想,也給企業帶來了無數陷阱。缺乏服務規范,正說明這個市場競爭并不激烈。因此與其問中國咨詢業市場何時走向規范,不如問中國的市場上還能夠容納多少個咨詢公司?也許當有一天咨詢市場飽和的時候,才是咨詢市場水清龍現的時候。 “被收購”能否證明“最優秀”? 如果說遠卓是中國最頂尖的本土咨詢公司,肯定會引起北大縱橫和新華信乃至和君創業等本土頂級咨詢公司的一致反對,但是,歐洲最大的咨詢公司凱捷卻偏偏選中了遠卓作為并購對象,被并購盡管不能證明是“頂尖”,但至少也證明是“基因優異”吧。 但是,有人卻不這樣認為,就在媒體紛紛驚呼:“我們失去了本土最優秀的咨詢公司”時,遠卓的另一個資深合伙人,副總裁孟凡宇卻拉著北京公司的部下另起爐灶,承擔起繼續把遠卓打造為“本土最佳”的重任。如今,過去的遠卓已經一分為二,一部分與凱捷合并,成為凱捷進入中國咨詢業的先鋒隊,一部分則更名成了遠迅,繼續為實現“本土頂尖咨詢公司”的夢想而努力。 本土咨詢業如何擺脫低價值怪圈? 遠卓之所以被凱捷收購,除了資金鏈問題之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2003年遠卓對一家航空航天企業和一家電信企業的兩個標的上千萬大項目的競標中,都敗給了國際咨詢公司。這兩個項目的失利,使得遠卓的總裁李波認識到,缺乏國際大型項目經驗和咨詢資源的本土咨詢公司,很難跳出低成本小規模的怪圈,要想更好的發展,投入國際巨頭的懷抱,也許是最直接、最快捷的一條道路。的確,“低成本小規模”幾乎成了本土咨詢公司最大的心病。目前,本土咨詢公司很少能夠獲得500萬以上的大單,而國際咨詢巨頭往往能夠在上千萬的咨詢項目中輕易獲勝。相比“洋巨頭”數十年的經驗和遍布全球的咨詢資源,本土企業在資歷和經驗上欠缺較多,特別是缺乏自己獨特、有實用價值的管理方法論。 “洋巨頭”到底賺多少錢? 洋巨頭到底在中國咨詢業賺了多少錢?這本來就是個說不清的問題,在咨詢業,收入情況一向諱忌莫深。但是,公開來看,絕大多數“洋咨詢”都宣稱在中國并不盈利。麥肯錫在其全球結算體系下,中國業務曾連續三年虧損。牢牢盤踞戰略咨詢高端市場的麥肯錫尚且如此,其他洋品牌也不會樂觀。 但是,麥肯錫、羅蘭貝格、德勤等國際咨詢公司在中國的咨詢標的,都是超過500萬甚至過千萬的項目,而國內咨詢公司則很少能夠獲得500萬以上的訂單。從總標的額上看,“洋咨詢”在國內“不賺錢”,的確是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但是對比洋咨詢的薪酬待遇,我們也確實能夠理解,他們賺的并不多。 是“智力”還是“IT”? 隨著管理咨詢在中國發展越來越快,咨詢業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門派之爭”。其中IT咨詢與傳統智力咨詢之間的分歧最大。IT咨詢的Fans們認為,只有建立在精確的ERP、CRM、BPR等系統上運行,可不斷復制和計算的數據統計和分析方法,才是真正的現代管理;智力咨詢的“信徒”則認為市場是不斷變化,而且是沒有完全相同的環境可以復制的,因此完全數字化的管理模式沒有辦法應付如此復雜的局面,只能作為輔助工具成為企業管理的助手,而人的智力在這其中起著絕對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關于咨詢業市場的細分,除了傳統的營銷咨詢、戰略咨詢、生產流程管理之外,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又派生出IT咨詢、知識管理等全新的細分市場。 “洋咨詢”到底該不該本土化? “洋咨詢”水土不服,是2004年咨詢業最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由此引發出“洋咨詢”是否應該本土化的爭論。一部分人認為,“洋咨詢”面對中國市場,必須適應其與西方市場不同的環境,為中國企業提供適合中國市場的獨特管理方法,另外一些人則堅持“洋咨詢”在長達近百年的咨詢經驗中,擁有著其它咨詢企業所無法比擬的咨詢經驗和規范化的服務,保證了其咨詢結果的科學化和準確性。 《中國財富》認為,兩者觀點并不矛盾。洋咨詢在咨詢工具上的成熟、服務的規范和方法、經驗上的積累,是其最大的優勢,但是在管理思想和市場競爭手段上,也必須結合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適應中國企業的思維方法,而不應該一味地推行西方標準。否則,“洋咨詢”的優勢便會成為雞肋。 本土咨詢到底有多大價值? 以70.4億歐元銷售額居全球第三的法國凱捷咨詢公司,于2004年6月11日宣布合并中國本土咨詢公司——遠卓管理顧問公司,盡管收購金額雙方均拒絕透露,但相信其收購價格絕對不會低于此前聯想收購漢普的5500萬港幣。本土咨詢公司的價值,從中也能窺得端倪。對于凱捷安永來說,遠卓的價值在于有著豐富的中國本土咨詢經驗、在中國咨詢業有著突出良好口碑和數十名成熟的咨詢師組成的團隊。這些價值對剛剛擺脫業績下滑的凱捷來說,無疑是快速進入中國這個陌生市場的有力武器。而事實上,除了凱捷安永之外,還有不少國際巨頭覬覦著中國本土咨詢公司準備出手收購,種種跡象都表明,中國本土咨詢企業經過數年的努力,已經逐漸成長為具有一定的競爭實力和咨詢能力的重要企業。 企業咨詢到底有沒有效果? 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據調查數據統計,只有16%的中國企業認為咨詢對企業的業績提升“有明顯的效果”。一方面,企業花費動輒上千萬的價錢請咨詢公司前來幫助提升管理能力,另外一方面卻認為咨詢對企業提升業績沒有什么幫助,這似乎是一對矛盾。但是事實上,管理咨詢真正對企業的幫助,并非僅僅從業績上反映出來,更多的反映于企業在戰略上的前瞻性和對減少市場風險等長期效益上。 “企業咨詢到底有沒有效果”這本身是一個偽問題,在中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并且成為一項重要的調查項目,其原因在于中國市場對咨詢的意義并不完全清楚。企業咨詢,特別是戰略咨詢和管理咨詢,更注重的是提升企業的管理層次,降低管理成本,規避企業風險,并不著重于市場增長。 歐洲和美國,誰“入主”中國? “凱捷安永來了!”發出這聲驚呼的,并非是本土咨詢公司,因為他們還沒有實力參與這些世界巨頭的競爭。這聲驚叫,來自于以麥肯錫為代表的美國咨詢公司,因為在咨詢這個領域中,他們又多了一個來自歐洲的對手。同樣來自歐洲的羅蘭貝格公司,已經讓麥肯錫很頭痛,因為近年來羅蘭貝格在中國市場的口碑越來越好,業務量也越來越多。羅蘭貝格亞太區總裁馮凱樂強調:“歐洲咨詢比美國咨詢更適合中國。”如今再加上歐洲第一巨頭的凱捷安永,形勢對美系咨詢企業更加不利。因為咨詢行業的競爭,事實上是一種商業文化的競爭,咨詢公司恰恰分別代表著歐洲和美國兩種不同的商業文化,中國市場如同一張白紙,誰在這張紙上寫的越多,誰就會占有更多的優勢。 誰是中國最好的本土咨詢公司? 是依托世界諸大咨詢公司的遠卓?是依托北大校園資源的北大縱橫?是以精英學者為主體的和君創業?是新華信?是漢普?還是同世飛天?是佐佑?是樸智?還是翰威特?這些國內一線的管理咨詢公司,基本上都擁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和特長,都擁有其各自知名度很高的咨詢師,有自己值得稱道甚至驕傲的咨詢案例,很難用一個通用的標準進行檢驗。同時,來自于二線乃至三線的咨詢公司,其所處的起跑線,也并不比這些一線咨詢公司差的更遠,畢竟咨詢行業在中國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市場還遠沒有成熟。一些咨詢公司因為在市場上卡位準確,成長非常迅速。也許“誰是中國最好的本土咨詢公司”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但是“如何成為中國最好的咨詢公司”,才是我們今天應該努力探求答案的問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