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學等著窮上學立刻窮的怪圈從何而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9日 09:31 中國經濟時報 | |||||||||
——農村教育:一個難堪的悖論 本報記者 祝慧 農村致富的出路靠教育,這似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記者在湖北省京山縣調查時發現,許多在農民承擔了巨大的教育成本之后,不僅沒有富起來,反倒生計困頓了。對于
誰為鄉村義務教育買單? 京山縣一家村辦小學的副校長楊德彪從春節前就開始發愁:半年下來,壞了不少課桌椅,可是學校卻拿不出錢來修理。 他對記者訴苦,“像課桌椅修理費以前還可以向學生收,但近年來國家規定中小學不能亂收費,上級給的資金又有限,我們學校也是左右為難。”楊德彪很是犯愁。 這是一個令人心酸的現實,當教育不再向農民攤派不合理費用時,農村的教育竟無以為繼。 “政府投入不足。”楊德彪認為這正是農村學校面臨窘境的主要原因之一。“縣級財政只能解決教師的吃飯問題,其余如危房改造、硬件配備、公用經費投入等項目往往愛莫能助。甚至,學校有時一點可憐的雜費也保不住,鎮級督學辦還要收走一部分。”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是在農村墻上隨處可見的標語。但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窮的恰恰是教育,苦的恰恰是孩子,教育經費的短缺,使得一些學校勒著褲帶過日子,發展成了一種奢望。 誰為輟學孩子的前途想? 同樣是錢的問題,村民田愛生這幾天也在為家里兩個孩子的學費發愁。雖說國家近年來規定農村學校不能亂收費,負擔有些減輕,但家里兩個孩子一個讀初中,一個讀高中,正是大花錢的時候,讀高中的大孩子每年的資料費就要500元左右,加上學費和在學校寄讀所需的生活費,一年下來就得花掉5500塊左右,算上讀初中的孩子的費用一年大約1200塊,兩個孩子每年就得花掉6700多塊,而家里去年種地的純收入才7200塊左右。 “還好我家開了個榨油坊,有點其他收入,要不然兩個孩子讀書的錢還得去借。”田愛生說,“明年大孩子就要高中畢業了,如果他能考上大學就讓他去讀,考不上的話我也沒有辦法了,我也拿不出那么多錢來讓他讀那些大專。” 田愛生這種情況,在他所在的村并不在少數,而大家的想法也大多和他類似,孩子考上的話咬咬牙勒緊褲帶讓他去讀,也算是盡父母義務,考不上的話,那就只能要么回家種地要么外出打工。 如果說錢是農村教育問題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另一個方面——失學率,也是無法忽視的。 該村村長介紹,整個轄區一共包括6個村,適齡上學兒童約250人,在小學階段孩子入學率幾乎是百分之百,但是到了初中,輟學現象就開始嚴重起來,失學率達到10%左右。到高中更是不用說,上大學的一個村也就幾個人。 失學率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隨著城市的大門漸次向農民打開,外出打工成了農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父母出外打工,孩子則交給爺爺奶奶看護,或委托其他親戚照看。這些沒有父母看管的孩子就如脫韁的野馬,在節假日就四處閑逛,到網吧玩游戲,乃至和社會上的一些“問題少年”混在一起。有的染上抽煙喝酒的壞習慣,有的打架鬧事,甚至小偷小摸。因為長期無人管教、放任自流,這些孩子成績越來越差,最后厭學或棄學。 此外,考核學校和教師的主要標準還是入學率一類的硬指標,因此在實踐中大行其道的依然是應試教育的那一套做法,反映在教師對待學生的的態度上,就是“帶好一個差生,不如培養一個好生”,一些升學無望的孩子就在有意無意中被拋棄了。而孩子們對這種應試教育很抵觸,因此而產生厭學情緒。鎮級督學辦又不管教學,只管資金、行政,一味傳達上級精神,不能結合實際,而且這里面的工作人員根本沒有任何教學經驗。“素質教育在農村就相當于一個招牌。”村民們這樣形容素質教育。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導致農村高失學率除了以上原因外,還有很多其他頑固思想在作祟,如“重男輕女論”、“讀書無用論”…… 一個村民跟記者聊天說:“我們也想孩子多讀點書,可是家里條件有限。畢竟我們不能跟城里比,什么都要精打細算,最怕的就是辛苦供孩子讀書,到頭來找不到工作還是回家,竹籃打水一場空啊。” “不上學等著窮,上了學立刻窮”的兩難窘境折磨著農村,折磨著農村教育,折磨著農村家庭,教育成了農村經濟發展一條越掙越緊的鐵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