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行業專題--能源行業 > 正文
 

昔日產油大國的能源困境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4日 08:03 第一財經日報

  曾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的伊拉克,在經歷了一連串戰爭以及國際封鎖和國內動亂打擊后,卻面臨著能源供應不足、嚴重依賴進口的困境。更新現有設備、加強石油監管、穩定價格及國內局勢也許是其擺脫困境的必選之路

  伊拉克曾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2001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1150億桶,僅次于沙特阿拉伯。而伊拉克潛在石油資源更是達到2240億桶,在歐佩克和世界已探明總儲量中分別
占15.5%和14%。

  但是,在經歷了一連串的戰爭以及動亂打擊后,這個石油大國現在卻面臨著石油供應短缺的窘境,以至于能源供應開始依賴國外。據悉,現在伊拉克每年要進口50%以上的汽油和上千噸民用燃料,以供國內之需。

  經過10多年的閑置以及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打擊后,目前伊拉克本國的石油生產失去了往日的能力,石油開采事業每況愈下,幾乎陷入停產危機。如今的伊拉克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保護其石油資源,將其豐富的石油儲備變成滾滾的財源。

  有人曾用這樣的文字描述他眼中的伊拉克油廠現狀:“5個325英尺高的噴射塔靜默地矗立在工地上,沒有石油噴射時引起的濃煙和火花,整個工地安靜而頹敗。”

  面對殘缺的石油生產設備,伊拉克過渡政府被迫直面抉擇:是投入巨資進行設備更新和升級;還是效仿前薩達姆政權,徹底榨干舊設備的產能。以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目前那些老舊的設備基本上處于淘汰邊緣,即使還可使用,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

  因此,伊拉克石油工業若想重震雄風,更新設備應是主要途徑。伊拉克石油部長Thamir Ghadban最近透露,伊臨時政府計劃投資30億美元用于改建現有石油工廠。

  目前,許多國家的石油工廠都在采用汽—油分離裝置,在送入精煉廠之前,將原油中所含的氣體提取出來。隨后將提取出的物質轉化為其他化工產品。但在伊拉克,卻沒有這樣的裝置,因此,大量可利用的氣體被白白地燒掉。一名伊拉克石油工程師表示,將這些氣體燃燒也許會對周圍的自然環境造成危害,但這樣的理由卻未必能夠使得其他的伊拉克人滿意。據該工程師的介紹,如果不能將氣體轉化為其他產品,普遍的做法是將它們重新注入開采出的原油中,這種做法有利于延長油井的壽命,可是,這樣的設備在伊拉克也難尋蹤影。

  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實行軍事打擊后,伊國內石油工業狀況形勢更加嚴峻。據聯合國下屬的“伊拉克發展基金國際咨詢與監控委員會”發布報告說,從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28日的15個月間,美國主導的聯軍占領當局在管理戰后伊拉克石油貿易方面工作不力,導致伊拉克大范圍出現違反財務規定、縱容走私、私下訂立合同等漏洞。

  在報告中,該委員會列數了聯軍占領當局在石油管理方面的三大罪狀:沒有對伊拉克生產石油的總量進行統計;沒有經過多方競標而直接授予承包商合同;與鄰近國家開展“以石油換物資”的交易。由于伊拉克國內的安全形勢嚴峻,并且缺乏相關技術支持,建立統計系統的計劃遲遲無法付諸實施。所有,雖然目前伊拉克所有的石油產業都是國營的,但不統計石油生產量的情況仍在繼續。

  在伊拉克,如果人們愿意在加油站排隊等待,可以用大約5美分/1加侖的超低價格購買到汽油。伊拉克石油部長表示,市場上的過低的石油價格并不利于伊拉克經濟的發展。而解決石油價格過低的唯一解決辦法是將一些油廠私有化,提高石油價格至正常的市場價格,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可以想象,一旦伊拉克將石油開采進行私有化,勢必掀開國際石油市場的一場龍虎斗。

  眾所周知,伊拉克經濟的騰飛必須依靠其石油工業的發展。但伊拉克政權過渡期間國內局勢動蕩,安全形勢令人憂慮,汽車炸彈爆炸頻頻發生,輸油管道屢屢遭到破壞,使人們不敢對伊拉克的石油開采報過于樂觀的展望。(莫書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能源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第77屆奧斯卡盛典
駕駛員培訓新大綱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
騎士號帆船歐亞航海
CBA全明星賽陣容公布
上海地產面臨泡沫破滅
京城在售樓盤分布圖
劉曉慶文集:自白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