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是以往勞資雙方關系緊張的苦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3日 10:57 中華工商時報 | |||||||||
鄒漢歌/文 針對“從民工潮”到“民工荒”這一2004年中國經濟的新現象,輿論曾頗為唏噓了一番。 中國青年報一篇題為《“民工荒”表象背后的“知識斷裂”》的評論性文章就認為,
實際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關于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中就已指出:“民工短缺在局部地區客觀存在,普通勞動力特別是年輕女工相對短缺。工資待遇低、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的企業缺工尤其嚴重!倍袊缈圃喊l布的《2005年社會藍皮書》在對2005年經濟社會形勢的預測中所提到的“勞動關系的緊張會造成普通勞動力的虛假短缺”,則無疑是對“民工荒”現象做出的最好注腳。“虛假短缺”不是勞動力供不應求,也不是“被淘汰后的黯然退出”,恰恰相反,它是一種主動的離棄。而其原因,也并不是“知識斷裂”,而在于“勞動關系的緊張”。 “民工荒”是“勞動關系的緊張造成的普通勞動力的虛假短缺”,這將使我們對以往的勞資關系權力格局產生新的認識。當前我國的勞動關系正處于轉化和重構之中,在勞資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資本地位不斷上升的過程中,勞資矛盾和沖突日益加劇。勞動力市場的供過于求,使得勞動者一直處于劣勢地位。而農民工作為普通的勞動者和社會的弱勢群體,其處境當然也就更加不利,基本權益常常難以得到保障。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倒也罷了,而工資待遇低甚至拖欠工資則無疑觸動了他們外出打工的底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民工荒”是農民工在嚴重失衡的勞資關系權力格局中為自己爭取更多主動權的最后反抗。 從“民工潮”到“民工荒”以及農民工從珠三角流向長三角,是市場經濟對于勞動力資源的重新配置,也是農民工理性躍遷的直接體現。按照一位社會學家的說法,在一定的條件下,農民外出就業的理性選擇會從生存理性向經濟理性和社會理性過渡,與此相應的行動原則也將從生存原則向最優原則和滿意原則轉變。勞動關系的緊張使得農民外出就業的“拉力”日益減小,種地收益的好轉又使外出就業的“推力”逐漸減弱,這些因素都促成了農民理性的躍遷。這種躍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自主性的增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反映了現代社會農民理性選擇的進步和多樣性的增加。 但是,“民工荒”或者說“勞動力的虛假短缺”對于還處在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來說,則顯然并非好事。盡管說它在某種意義上可以促進產業升級,轉換經濟增長模式,但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這種升級或轉換的時機也許并不成熟,或者說在短期內難以完成。事實已經證明,面對“民工荒”,真正心慌的正是企業自身,他們不得不以改善勞動條件,增加工資待遇的方法來應對“招工難”所帶來的尷尬。可以說,“民工荒”是以往勞動關系的緊張造成的一個“苦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