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壟斷:因資本逐利而生 應市場規則而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2日 11:3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作者:歐陽覓劍 行政壟斷有時具有正功能,對于那些投入巨大而市場需求又不夠充分的產業,具有必要性。但在那些不需要太多前期投入的產業,行政壟斷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維持。 2005年2月2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前夕,國務院授權新華社發布《
“36條”的意義在于,它在政治上肯定了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資本與國有資本以及外資具有同等的地位。“同等”首先體現在功能上,非公有制經濟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體現在權利上,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非公有制經濟將與公有制經濟享受同等待遇。 應該認識到,同等地位并不只是政策給予,也是非公有資本爭取來的。非公有制經濟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3左右,總體實力以及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與公有制經濟相近。在某種意義上,“36條”是對它們已經爭取到的權利的確認,同時也是希望借助它們促進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等的發展。 同等的市場準入條件是獲得同等地位的基礎。某些行業存在行政壟斷,限制了非公有資本的進入;他們期望“36條”能夠改變這種局面。 但是,在一些領域內的行政壟斷的消除,不是單單“36條”就能促成,還要有賴于市場的發展擴大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做大做強,這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 資本的本性是逐利,利潤多寡是它們是否進入某一領域的決定性因素。利潤是收益減成本,收益由市場需求決定;政策和制度能通過增加或減少“交易費用”而改變部分成本。當市場需求的規模足夠大,即使“交易費用”增加也不能阻止資本進入,它們甚至會通過合謀(比如帶“紅帽子”、租借牌照)和尋租等方式規避制度;而市場需求不足時,即使政策使“交易費用”減少,資本也無心進入。“36條”能夠使非公有資本的“交易費用”降低,但某個領域能否吸引非公有資本進入,形成充分競爭的局面,打破行政壟斷,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市場規模。 市場需求比較大、盈利性比較好的基礎建設和公用事業領域,早已有非公有資本進入,并沒有因為行政壟斷而裹足不前。1999年10月動工的廣(州)惠(州)高速公路,就有民營資本的參與,廣東珠江公路橋梁投資有限公司占有30%的股權。而對于北京環城高速的建設,即使有“36條”的鼓動,民營資本恐怕也提不起興趣。以“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模式修建的北京五環路,總投資136.46億元,但2003年底建成通車收費之后,兩個多月只有1000多萬進賬,基本上沒有可能收回投資;被迫由高速路轉為城市快速路,由財政接盤。像這種盈利性很差的基礎建設,仍然需要由財政和國有資本負責,不能指望非國有資本去推動。 這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總量快速增長,但很多產業仍然處于基礎設施建設階段,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需求(這又因地區而異);在那些需要大量固定資產投入的產業,還不能容納很多資本相互競爭而又有盈利。為了完成這類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政府采取某些措施,鼓勵一些資本進入而限制另外的資本,這就會形成行政壟斷。發放3G牌照就屬于這種情況。啟動3G需要巨大投入,資本擔心,它做好前期工作,競爭對手卻趁機和它搶奪“果實”。牌照則能夠消除資本的這種擔心,它設置一個壁壘,使壁壘里邊的資本可以安心進行大投入。 行政壟斷有時具有正功能,對于那些投入巨大而市場需求又不夠充分的產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那些不需要太多前期投入的產業,行政壟斷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維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