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的要義在于創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2日 05:22 第一財經日報 | ||||||||
蘇振華 走向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社會發展的過程,而經濟發展無疑是社會發展最為主要的內容。可是,在固有的思維定勢中,社會、經濟的發展往往被簡單化等同于GDP的增長,或者說,把GDP的增長理解為社會、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內容。
這是一種頗具普遍性的誤解,原因在于對“發展”的本質的誤讀。最近幾十年以來,對“發展”的理解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何謂“發展”?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發展”一詞是指一國經濟具有保持GDP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的增長的能力,衡量這種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標是GDP增長率以及生產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等。到了上世紀70年代,由于一些國家盡管實現了GDP總值的快速增長,但是這種增長并沒有惠及到社會的所有群體,伴隨總量的增長,貧困人口的增加也是一個事實,于是發展經濟學家認識到單單強調GDP總值這一指標是不合理的,消除絕對貧困、不平等的收入分配以及實現充分就業是與GDP增長同等重要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的內涵進一步擴大,聯合國提出,人類的發展不僅包括足夠的教育機會,健康、較高的生活水平,也包括參與社會生活等諸方面。 當今世界的一些經濟學派甚至根本不認同“GDP”的意義,他們說“GDP是個什么東西”。GDP的增長固然至少可以體現社會總財富的增加,但是,比抽象化的GDP增長率更重要的問題是,促使GDP增長的推動力到底是什么?卓越的發展經濟學家熊彼特有一個重要的洞見,發展的根本性動力是在經濟結構之外。 對于經濟學家來說,如同任何一門科學對待它的研究客體一樣,對經濟現象的解釋必須追溯到“經濟”之外。當經濟學家分析觸發某種經濟現象的因果關系時,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現象是非經濟現象,那么經濟學家的解釋就宣告結束。比如中國的消費者抱怨通信費用過高,其原因是在于通信行業的競爭程度不夠,數量過少的營運商之間事實上是一種寡頭壟斷,如發改委日前宣布放開通信領域,民營資本可以進入通信行業,在長期內,這必定會對過高的寡頭壟斷定價形成沖擊,至此經濟學的解釋任務就算是順利完成了。 熊彼特認為,我們常常先驗地認為一個社會一定會表現出一種一致的、直線式的發展,這是膚淺的看法。發展并不是必然發生的,事實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社會在長達幾千年的時期內是處于“無發展”的狀態。社會過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或“軍事”,只是對社會過程的某一角度的抽象,事實上這只是社會表現的某一方面,且緊緊地與社會表現的其他方面聯系在一起。“發展”只能是經濟生活內部自行發生的變化,而不是從外部強加于它的。比如人口和財富的增長所表明的經濟的“增長”,不成其為“發展”,因為這沒有產生質的新的現象,熊彼特認為這只是“數據的變化”。 “質的新現象”何以產生?比如通信領域的高定價在價格彈性小于1的情況下,能夠使得社會對通信消費的總支出增加,這體現在GDP的統計上是一種“增長”,但這并不是發展本身,只是“數據的變化”。發展必須是“突變”的,而不是“漸變”的。這種“突變”只能來自于“創新”,某種“創新”被企業家在實踐中創造出來,進而在自由市場上為消費者所接受。我們知道,無強制的“自愿交易”一定是一種“雙贏”,則一塊新的市場領域被開創出來了,一方面體現在GDP的統計數據上會有一個增長,同時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由此,“發展”的要義在于“創新”,而“創新”產生的原因來自于經濟體系之外,進而對經濟體系的運行產生積極影響,由此帶來“發展”。單單只是盯住“GDP”的數據變化,而無視“數據變化”背后的其他約束條件,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發展”的。比如日前國務院出臺了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36條意見,就是一種積極的制度性建設,這些措施都有助于建立更充分競爭的市場秩序,在長期內必定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作者為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