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重化工業之選擇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8日 10:04 中華工商時報

  王擎/文

  就像一枚硬幣總是有正反兩面一樣,重化工業階段的到來,在給我們帶來一些機遇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挑戰。但是無論喜歡不喜歡,中國的經濟的確是帶有了向重化工業發展的趨勢,這是阻擋不了,也躲避不了的現實。而正確的態度就是直面這一現實,因勢利導,及時抓住其中的機遇,積極應對帶來的挑戰。

  雖然對工業重型化是不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學界為此還在展開著激烈的爭論,還沒有一個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當前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周期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

  事實上,早從2002年開始,我國一批新的主導產業就浮出了水面。這些主導產業包括住宅、汽車、電子通訊和基礎設施等產業,這些主導產業的快速增長直接帶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與此同時,隨著這些主導產業的出現,還出現了一批投資性質的產業,主要是鋼

  鐵、有色金屬、機械、化工等重化工業產業。以上兩方面又拉動了電力、煤炭、石油行業的發展。

  有計算表明,2003年,工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4%。其中,對工業高速增長作用最大的六個行業分別是電子、冶金、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電力、化工和電氣機械行業,重工業增長18.6%,大大超過了輕工業14.6%的增長速度。

  鑒于此,有政府智囊團之稱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將這種現象總結歸納為:中國開始進入一個適應居民消費升級需要,以市場為基礎,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逐步提高,可持續性比較強的重化工業發展階段。

  但是,隨著重化工業投資的加速,一些負面影響也慢慢顯現出來。由于重化工業是高耗能產業,對煤電油運的需求極為龐大。因此,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中國資源的全面緊張。

  缺電是一個最直觀的例子。

  從2003年就開始的拉閘限電現象到了2004年,有越演越烈之勢,從部分省市缺電演變為全國性的缺電局面。缺電的局面使全國的很多火電廠開足馬力,加大生產,從而又使對煤炭的需求

  猛增,但是由于作為煤炭運輸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火車運力嚴重不足,只能完成全國運輸要求的1/3,所以很多企業開始四處尋找柴油自行發電,以解燃眉之急,但這又引起了全國范圍的柴油緊張。

  而這一系列的資源緊張都在迅速地提高企業的成本,事實上,日漸提高的生產成本已經使企業舉步維艱。除了成本不斷攀升,由于受限電的影響,更嚴重的是很多企業生產任務都難以完成。對于那些加工出口型企業來說,除了要忍受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痛苦外,由于訂單無法按時完成,還要面臨外商的索賠。而且不斷加重的能源荒還有可能減緩外商直接投資,甚至引發部分生產性外國資金外逃的危險。

  總而言之,能源短缺正在嚴重打擊中國經濟。

  有經濟學家尖銳地指出,中國正在面臨它的第一次能源危機。而這次能源危機在2003年一年,就讓中國為能源價格的上漲而多付出了大約60億美元的代價,而由于電力、煤炭、石油等能源短缺間接對國民經濟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則很難用具體的數值來估量。

  對于重化工業發展過快的另一個擔憂是:重化工業的發展模式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并且加重了解決就業問題的困難,由此將加劇貧富分化。

  由于重化工業具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特點,重化工業本身解決不了多少就業。所以,由它推動的經濟增長不一定會帶來就業的同步增長,在某些行業甚至會導致就業人數的絕對減少。有人測算,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在輕工業階段,大約能安置300萬人就業,而在重化工業階段,只能安排70萬人就業。

  但是也有經濟學家并不贊成這種觀點。他們認為,發展重化工業,并不是排除高新技術和服務業的發展,它們之間恰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當前我國服務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經濟發展沒有真正進入重化工業階段。以教育為例,經濟如果停留在產品制造階段,是不需要高級人才的。像現在的珠三角長三角這些產品制造發達的地區,對人的素質要求并不高,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學生稍微訓練一下就夠用。但設備制造以及基礎裝備制造卻要求更高素質的人,人才的新需求反過來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在西方國家的高比例的服務業需

  求,都是在國家重化工業發展以后產生的,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和精神服務業,不可能由相對較小、較簡單的產品制造業帶動起來。

  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趙曉曾指出,重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大超過了輕工業,而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大作用就是緩解就業壓力。由于經濟高速增長,2003年我國一舉解決了新增800萬人的就業。更何況眼下還沒有任何增長力量可以替代重化工業的增長,研發和品牌都有點遠水不解近渴。

  其實,就像一枚硬幣總是有正反兩面一樣,重化工業階段的到來,在給我們帶來一些機遇的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挑戰。但是無論喜歡不喜歡,中國的經濟的確是帶有了向重化工業發展的趨勢,這是阻擋不了,也躲避不了的現實。而正確的態度就是直面這一現實,因勢利導,及時抓住其中的機遇,積極應對帶來的挑戰。

  至少有一點,所有人都已經意識到,重化工業的確是有著許多難以逾越的內生制約因素,比如,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而要打破這一內生制約因素,則必須寄希望于技術進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重化工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聚焦2005春運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2005年CCTV春節晚會
CBA全明星賽球迷投票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北京2月新推樓盤一覽
新春購房打折信息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