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和被質疑均不能草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8日 09:44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梁劍芳 最近有媒體報道,社會學家徐安琪在其最新調查報告《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化》中稱: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至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30歲前的未婚不在讀的子女的總成本達到49萬元。此報告經媒體披露后,即刻招來人們的口誅筆伐,在不斷重新計算“養孩子”花費的同時,大
這些質疑表面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筆者卻認為頗顯片面。持反對意見的人并沒有認真讀懂該報告。首先,徐安琪報告中的樣本定義為“30歲前的未婚不在讀的子女”,而且49萬元包括了子女上高等院校的費用,平攤下來每年1.6萬元左右,試問今天為人父母者,每年會不會花這個數目?其次,社會科學領域的調查只可能抽樣,而不可能調查所有現年30歲人的成長費用得出平均值。另外,這個報告并非回顧性的報告,而是一個前瞻性的報告。換言之,49萬元并非一個已經30歲的成年人的培養成本,而是培養一個孩子到30歲有可能花掉的費用?紤]到未來國民收入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這個數字可能還算保守呢。 其實,徐先生的調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結論被公眾忽視了———家庭的經濟付出與孩子的學業成績、心理素質、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之間并未呈現顯著的“正比”,并非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經濟成本越高,對子女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越有利。這在提示我們,高投入并不代表高產出。很可惜,這一提醒顯然被淹沒在批評者們的唾沫星子里了。 當然,對于專家與權威,我們不能盲目相信與崇拜,但也絕不能盲目懷疑與批判。懷疑是必要的,但倘若不論青紅皂白地評論專業人員經過認真研究得出的科學結論,卻顯得有些草率。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和不懂的問題,應該慎言,至少在發言前,先認真看看人家的報告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