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是通貨緊縮的信號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4日 03:58 第一財經日報 | |||||||||
程實 國家統計局2月22日發表的統計報告顯示,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9%,漲幅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比去年最高月份回落3.4個百分點。這一出人意料的消息一經放出就立刻掀起軒然大波,誠惶誠恐者比比皆是。透過1.9%的數字人們似乎又看到了通貨緊縮的鬼魅身影,于是乎,憂心忡忡者對緊縮性貨幣政策產生了質疑,“繼續加息是錯
斷章取義、妄加評判是經濟分析的大忌,我們不能隨意斷言質疑論者是對是錯,但至少可以用質疑“質疑者”的方式進行自我的些許思考,以避免人云亦云之偏頗。 首先,1.9%就是通貨緊縮“狼來了”的有效標志嗎?衡量價格水平并非是CPI的專利,其他諸如GDP平減指數之類的經濟指標也可以用來反映物價狀況。不同經濟指標各有所長,所以CPI并不是一個完美的選擇,它在統計范圍上對許多重要商品的遺漏注定它所傳遞的信息也并不完全。而且,通貨緊縮并不是一個1.9%就能準確定義的,實際上,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不過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之間的區分是較為模糊的,所以斷言通貨緊縮出現至少需要一系列長期數據的支持。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經濟數字就像是跳動的音符,有高音也有低音,不聽上一段時間是抓不住主旋律的。 其次,1.9%就意味著加息政策錯了嗎?一看到1.9%就聯想到通貨緊縮本身就有失偏頗,進而將這“莫須有”的罪名扣在前期加息的頭上更是莫名其妙。其實,1.9%是一個非常合意的溫和通脹水平,而物價水平能夠下降3.4個百分點回歸這一溫和區間正是前期緊縮性貨幣政策行之有效的最優佐證。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貨幣政策并不是立竿見影的,從政策出臺到效果顯現是需要一系列的傳導過程,用經濟學行話說就是貨幣政策總是有“外部時滯”的。從去年10月到今年1月,正好是3個月,也就是說,在“外部時滯”的作用下,前期貨幣政策的效力正開始有效發揮。質疑者的質疑實在奇怪,讓物價回歸溫和不對,難道不加息,讓通脹在5%以上徘徊就對了? 最后,1.9%就預示著不能繼續加息了嗎?這也有點聳人聽聞了。其實經濟政策最忌諱的就是朝令夕改,在長期內保持政策相對穩定性是避免波動加劇的上上之選。中國貨幣當局選擇“穩健”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兼具了凱恩斯主義倡導的相機抉擇之靈活以及貨幣主義倡導的單一機制之穩定,因此,中國利率調整現在的核心問題是頻率,而非方向。繼續加息是肯定的,只不過需要根據物價走勢選擇一個“審慎有序”的節奏。質疑者斷言繼續加息是錯誤的,實際上是將中國經濟重新拋回了“亞健康”的“負利率”時代。 所以,對于“加息質疑”的再質疑,不禁讓人開始覺得加息質疑者有些杞人憂天、莫名驚詫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