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解民工荒先保障其權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1日 10:12 第一財經日報 | |||||||||
中國社科院農村社會調查研究所主任于建嶸目前正在著手一份關于“流動人口工作”的調查報告,報告中不僅涉及農民工流向的轉變,還有農民工流動保障方面的調查。這份報告將于不久后完成。《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就“民工潮”演變成“民工荒”的過程及如何求解“民工荒”等問題,專訪了于建嶸。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向來以“人多好辦事”、勞動力充沛聞名,為何短短幾年之
于建嶸:“民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這只是區域性和階段性現象。比較嚴重的珠三角地區,自2004年上半年以來,有大約80%的企業招收普通工時感到困難。當年第二季度,招收普通工困難又從沿海城市開始向全國其他城市蔓延。相對于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民工潮”而言,這些地區在普通工的供給上存在一定短缺。但從總體上來說,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總量巨大,普通工供給仍然大于企業的需求。 《第一財經日報》:無論是真的“民工荒”還是人才短缺造成的假象,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于建嶸: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其一,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普通工原來主要是湖南、江西、四川、廣西等農業地區的農民工。近年來,這些地區本地工業企業有所發展,消化了一部分農民工,加上蘇浙和福建等地的工業企業對普通工的需求使農民工的流動有所變化。 其二,珠三角地區的企業仍然沿襲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用工觀念和制度,企業無節制地使用勞動力來追求利潤,致使普通工的勞動條件惡劣、工資低、社會歧視嚴重、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其三,2004年初,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刺激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在外出打工風險增大的情況下,有些農民選擇在家務農種糧。 《第一財經日報》:“民工荒”的出現,是否和中國區域經濟的變化和變遷有著一定聯系? 于建嶸:這種聯系是存在的。從我們在湖南等地農村調查發現,“民工潮”目前呈現出兩個新特點,一是農民工由“珠江三角洲”流向“長江三角洲”;二是農民工就近擇業。其主要原因是與珠三角地區很多企業隨意克扣農民工工資及一些不公平政策有關,加之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增多,讓很多農民工在心理上產生了恐懼感。其次是相對于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發展速度較快,在農民工待遇和政策上也相對較完善和人性化。 另外,據我們最近的調查發現,湖南的農民工在上世紀90年代主要流向廣東,現在則有將近50%的人選擇在本省各地的企業就業,有的則向蘇浙和福建等地流動。我們春節期間還在做這方面的調查,主要是在湖南,在和衡陽地區的農民工交流時,他們說,不選擇去廣州等沿海城市而選擇在長沙市打工,關鍵是能夠準時拿到工錢,而工資和廣州等沿海城市差不多,這樣就可以節約交通費、租房費等生活成本。而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湖南等內地省市的經濟水平總體在提高。農民工找工作的總體趨勢正在從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城市向內地城市轉移。 《第一財經日報》:“民工荒”是否預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某種趨勢,例如從純粹制造業尤其是重體力活到技術活的轉變? 于建嶸:不能說預示了這種轉變。“民工荒”對所謂經濟發展的趨勢還構不成壓力。民工短缺雖然會迫使一些企業增加技術含量,但由于中國農村勞動力的剩余絕對數量仍然很大,勞動力價格依舊低廉,勞動力供給問題不足以成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化為技術密集型或非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動力。農民工一年種地所得收入為2000元,如果企業能給4000~5000元的工資,沿海城市還是能夠招到工人的。中國以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為主的特征在短期內不可能得到很大改變。 《第一財經日報》:盡管“民工荒”是區域性和階段性現象,但緩解用工短缺依然是某些地區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您認為,“民工荒”如何求解? 于建嶸:提高農民工的社會經濟地位,對其權益進行保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目前,珠三角地區600元月收入的工作幾乎無人應聘。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提高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尤其是來自政府層面的人文關懷,改善該地區的勞動環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