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春節不當盤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1日 09:56 中華工商時報 | |||||||||
冬楓濼/文 按老話兒說,正月十五沒鬧完花燈,這春節就還算沒過完。事實上呢?你只要去火車站看看那人山人海的返城人流,就一定知道有多少人等不得把春節從頭至尾的過一遍了。 節還沒過完,關于春節的爭論可就趕在正月十五之前“鬧”起來了。人們似乎都在
甲的觀點似乎很“中國”:“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雜陳,蘊涵著豐富而耐得住咀嚼和回味的年的味道。每一種味道,都事出有因,上有歷史的龍脈聯系著,下有民間的根系交錯著,不像現在,大過年的只剩下了除夕夜中央電視臺的那一臺春節聯歡會了,趙本山一出場,大家哈哈一樂,等于花燈放完了,年就基本結束了。” 乙的辯論儼然很“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說,‘熱了圣誕,冷了春節’也反映了我國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的加快。這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抵抗的。一種過節習慣的改變不是什么大事。誰愿意過什么節是個人選擇,倒是商家應重視這種消費時尚的改變,利用這個機會獲得成功。” 不能否認的是,甲說的是實情。過年的那種味道,在當下的華夏大地,尤其是城市當中,確實越來越淡了。許多真正有味道的過年民俗,正在慢慢的消失,有些則已經被無情的掃進歷史的塵埃了。也許過不了幾年,除了那些具有符號和標本意義的“失去了生命的傳統風俗”以外,外國人的字典上關于中國春節的詞條上會這樣注解:“一般來說,中國人的春節除夕是在看一臺電視晚會中渡過的”。 同樣不能否認的是,乙說的也是實情,但確實是一種“悲哀”的實情。它反映了在某些中國人眼里,對傳統文化的漠視、無知、遺忘和拋棄。“一種過節習慣的改變不是什么大事,誰愿意過什么節是個人選擇”,這種貌似“時尚和國際化”的觀點,如果站在真正全球化的角度上來說,毫無疑問是值得大肆批判的: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失去了血液中傳承的那種本質的精神,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還剩下了什么? 甲在留戀傳統的描述中表露出落花流水般的無奈,乙在顛覆傳統的“大論”中透露出“無知者無畏”般的愚蠢。身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怎樣面對“春節”這樣一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命題?回到過去無異于“癡人說夢”,而拋棄傳統則更是“井底之蛙”。這顯然不是通過民間的自由討論,就可以徹底找出答案的命題,就像現在中國人過年最重要的“風俗”———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也不是發自民間的一樣。如果我們真的重視春節的話,是否可以想一些“萬民同樂”的好辦法呢?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城市里禁放煙花爆竹之后,政府是否可以考慮拿出一部分納稅人的錢,為老百姓們燃放禮花,讓人們在真正的“爆竹聲中”辭舊歲呢? 今年西方的情人節,恰好趕到了中國的春節中。這一來,雖然鮮花依舊,但浪漫就減了不少:在北京街頭春節的氣氛里,隨處可見捧著玫瑰花去吃涮羊肉的情侶們。事實證明,在春節的巨大慣性下,情人節自然就點綴成了春節當中的“新民俗”。現在想想,前幾年情人節的大張旗鼓,更多還是出自商家們“鼓惑”的結果罷了。 無論什么時候,春節都是中國人精神家園最重要的陣地之一。所以,無論是誰,你還真別把春節不當盤菜———春節可是咱們最重要的一頓“大餐”,關鍵是,要怎么把這頓“大餐”做出更加符合時代的“味兒”,讓中國人在傳統和現代的交匯中快樂的過個大年。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