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經濟需要多元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0日 15:5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2月16日,全國假日辦發布的《2005年春節黃金周旅游統計報告》顯示,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共接待旅游者6902萬人次,比上年春節增長9.1%;實現旅游收入313億元,比上年增長8.1%。這被一些評論認為是“假日經濟”拉動內需的又一次證明。 1999年9月,國務院決定將春節、五一、十一等3個假日延長為7天。后來,這三個長假被稱為“黃金周”;長假的目的是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這被稱為“假日
“黃金周”對旅游業的拉動作用的確明顯。有統計顯示,每年三個“黃金周”短短21天的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占到全年國內旅游總量的1/4左右。此外,“假日經濟”也為交通、通訊、餐飲、零售、娛樂等行業帶來商機。今年也不例外,春節短信發送量7天突破100億條;北京市年夜飯約有110萬以上的市民外出聚餐,當天營業額約達8000萬元,等等。 但是正如一枚硬幣具有兩面一樣,對“假日經濟”的質疑也同樣存在。 長假使需求在短時間內爆發出來,“黃金周”期間各行業營業額驟增。但是,這種“井噴”式的消費常常伴隨著節前節后消費量的下降。往年的數據表明,節后一段時間,零售業日平均指數一般比“黃金周”期間的日平均指數下降近50%。上升和下降相互抵消,從全年來看,消費沒有顯著增長,“假日經濟”對內需的拉動作用并不顯著。2004年的數據顯示,“黃金周”并沒有改變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變化規律,5月份的4166.1億元,比4月份的4001.8億元略高,比6月份的4250.7億元略低,沒有因為五一長假而驟增。 而且,三個“黃金周”之間也會出現相互抵消的情況,往往是一個“黃金周”火爆之后,接下來的“黃金周”市場便相對冷清。2000年的五一,旅游人數和收入都創歷史新高,這使人們對隨后的十一充滿期待,做足準備,不想十一期間出游人數比五一大大減少,商家先前的投入沒有獲得預期的回報。一般來講,十一的假日市場都會被五一沖淡,但2003年,五一長假因為非典而取消,十一出游的人數達到創記錄的8999萬人次。 這些事實說明,“黃金周”的效應只是改變消費在不同時期的分配,而不能創造出新的需求。人們的消費是由其收入水平決定,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他們全年的消費總量不會因為三個長假而發生太大改變。“黃金周”只是使可能發生在其他時期的消費集中到長假期間。 “黃金周”期間的需求增長不能在平時得以持續,而且可預期性不是很好(比如五一和十一時冷時熱)。如果商家根據“黃金周”期間的需求水平確定長期投入,往往得不償失。因此,他們只是為“黃金周”采取一些臨時措施,而不會增加太多投入,鐵路不會因為春運而加快建設速度以提高運輸能力,新建旅游景點不會因為長假期間人滿為患而驟然增多,他們常常是以高價低質應對長假。從這個意義來說,“黃金周”不會改變供給水平和投資量,因此也沒有“乘數效應”,不能引發新一輪的經濟增長。 由此看來,“假日經濟”不是拉動內需的良方。但是,“黃金周”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它的存在不完全是因為政府的規定。在產業成熟度、消費水平以及理性化程度不太高的狀況下,人們需要一個集中消費的時期。 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收入水平不高,不能在平時完成自己對生活的一些大的愿望,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積蓄,然后選擇一個時期進行集中消費;這種消費近乎奢侈,傳統社會的人們比較注重他人的看法,為了免受他人道德上的指責,他們會選擇與多數人同時進行大宗消費。傳統春節的重要意義就在于確定這樣一個集中消費時期,使人們心安理得地用一年的積蓄購置衣物和食物。二是因為理性化程度不高,人們對市場缺乏足夠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從眾是比較好的選擇,與他人同時同樣地消費,可以避免很多風險。 因此,需要等到收入水平和理性化程度提高之后,集中消費時期才會逐漸消失,人們根據自己的計劃理性地選擇消費時機,到那時,“黃金周”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假日經濟”將被多元化的消費時間和方式所取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