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蒙之興寄望東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9日 10:40 《財經時報》 | ||||||||
如果說均衡發展是目的的話,那被各級官員反復提到的“接軌”和“融入東北經濟圈”,則顯然被自治區政府確立為實現東蒙趕超西部盟市的主要手段 本報記者 鮑迪克 席斯 在官方的行政區劃中屬于華北地區的內蒙古,擁有比西北省區的陜西、寧夏更西北的
東蒙之“離” 內蒙古的東西差距是一個與傳統觀念截然相反的概念。在全區12個盟市中,位于最東面的呼倫貝爾盟、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傳統上被稱為東部四盟市,即東蒙地區。盡管緊靠東部發達地區,但在與西部八盟市的經濟對話中,東蒙四盟市卻呈現出全面落敗的態勢。 根據自治區統計局的數據,2003年年末,東蒙四盟市人口為1190萬人,幾乎剛好是內蒙古總人口的50%,但當年777億元的經濟總量卻只占全區生產總值的33%;人均GDP為6489元,比全區平均水平低2486元;地方財政收入40.1億元,占全區的24.6%,人均地方財政收入335元,不到全區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西部地區的1/3左右。拿分別作為區東、西部的龍頭包頭市和通遼市相比,情況則是:2003年,包頭財政收入為70多億元,通遼市只有18億元,相當于包頭當年財政收入的增量,而通遼市人口有307萬,比包頭多147萬。 在更能直觀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城市建設化程度方面,2003年,內蒙古東四盟市城市的非農人口比例為30%,比全區的平均水平低3.9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性差異同樣明顯。2003年,內蒙古東四盟市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1:32.8:39.1,且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區平均水平高8.6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低12.5個百分點,比第三產業高3.9個百分點。 區統計局的一位官員說:“東四盟市第二產業的比重明顯偏低,特別是工業中的傳統產業仍是主體。” 東蒙的這些經濟數據與地理位置和資源特點更為接近的東北經濟區相比,差距更為明顯。 盡管繼2003年之后,2004年內蒙古的經濟增速再次高居全國第一,人均GDP在西部12個省區里第一個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但自治區本身的東西部差距卻仍在加劇。根據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員會的初步統計,2004年東四盟市GDP占全區的百分比將由上年的33%下降為29%,也就是說,去年東蒙的人均GDP只有西部盟市的四成左右。 巨大的東西空間距離使其東西部的經濟倒掛現象顯得更為突兀。內蒙古地跨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東西長3000多公里,幾乎占中國版圖東西寬度的3/5,其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內蒙古西部,它和包頭、鄂爾多斯是全區經濟總量最大的3個盟市,被稱為內蒙古的“金三角”。 關于經濟中心城市的直接輻射范圍,學術界比較認同的觀點是,它的顯效界限是在既定的陸路交通條件下,人們在一個白晝往返所達到的里程。這個里程在占內蒙古多數面積的平原微丘地帶一般為1000公里左右。西部八盟市除阿拉善盟外,基本都處于這一里程內,而東部四盟市,卻要遠離它們的首府1200-2500公里之遙。 這種距離甚至讓某些東蒙人感受到了某種“恐懼”。興安盟一位退休的原人大副主任說,興安盟沒有機場,當地干部的“一怕”就是去首府開會——坐火車要從通遼轉車,至少要兩天一夜,而如果坐自己的車去,就該輪到司機心有余悸了。據了解,在一些東蒙旗縣,差旅費已成了地方政府很大的一筆辦公費用,而空間距離造成的效率和時間上的損失也不可忽視。 東蒙之“立”? 空間和經濟發展的差距,使“東蒙設省”在關于分省區劃改革民間討論達到頂峰的2004年成了在各種行政區劃論壇上和“徐淮夢想”,“漢中歸蜀”等相提并論的熱門話題。 事實上,作為中共領導下最先實行民族自治的省級行政區劃,內蒙古自治區在1947年5月成立時,其區域基本不包括如今的西部盟市,在當時這一地區主要屬于綏遠省。1954年,綏遠省并入了內蒙古,首府由張家口市遷到了綏遠的省會歸化市。“歸化”這個名字由于帶有民族歧視色彩而在當年改稱“呼和浩特”,蒙語意為“青色的城”。 1968年出于備戰需要,東四盟市分別被劃入東北三省,直到1979年才重新歸蒙。自清末朝野討論“蒙疆設省”未果至1913年民國政府設綏遠、熱河、察哈爾三特別區,如今的蒙族區可稱得上是中國百年來行政區劃調整變更最為頻繁和復雜的省級行政區了。而去年12月26日的一次會議,再次引發了外界對內蒙古區劃調整的猜測。在那次會議上,自治區發改委主任胡爾查指出,將在2005年“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指示和要求,成立一個專門的東部盟市與東北經濟銜接的協調小組”。 新華網以“內蒙將成立東蒙協調小組”為題轉載了有關會議內容后,坊間一度盛傳該東蒙協調小組為副省級機構,設在位于東蒙的樞紐通遼市,許多人并因此將之類比為1988年廣東省設立的海南行政區。改革開放以來,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分出了海南省,第一人口大省四川分出了重慶直轄市,因此第一空間跨度省區內蒙古是否也會分出一個“東蒙自治區”,東蒙協調小組是否為東蒙建省(區)前奏的猜測陡然升溫。 幾乎與此同時,剛當選為省委常委的中共內蒙古通遼市委書記莫建成則被坊間猜測將出任協調小組組長一職。據通遼政界資深人士稱,自1979年通遼(當時為哲里木盟)歸蒙以來,最近的5位市委書記和盟委書記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離任后均榮升為副省級職務,分別為自治區副主席、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政協副主席、公安廳廳長和呼和浩特市委書記。如今的自治區主席楊晶,是當年從通遼市委書記職位上調任呼市書記的,但在通遼市委書記任內便當選為省委常委的,莫建成還是第一個。 但與坊間的熱情大相徑庭的是,自治區發改委的人士卻對“東盟協調小組”這一名詞都感覺陌生。內蒙古發改委地區經濟處處長蘇亞說,據他所知,這個職能機構的暫定名稱是“東部辦公室”,是與“西部開發辦”相類似的機構,而是否具有副省級、駐通遼市等問題,則是黨委和政府正在研究和考慮的問題,發改委只是提出了這一思路。 至于該機構的負責人,有關部門同樣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而最新的消息,則是莫建成已被任命為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長,并已經以該身份參加正式活動。 東蒙之利 蘇亞說:“東部辦公室的目的就是為了均衡發展內蒙古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盡管“東蒙立省”的傳言已煙消云散,“東蒙協調小組”也尚在云里霧中,但其中傳遞出來的自治區政府對東蒙發展的認識和思路卻很明晰——如果說均衡發展是目的的話,那被各級官員反復提到的“接軌”和“融入東北經濟圈”,則顯然被自治區政府確立為實現東蒙趕超西部盟市的主要手段。 實際上,早在2004年3月的“兩會”期間,內蒙古自治區主席楊晶就提出要將內蒙古東四盟市納入振興東北政策范圍內的思想。 有關統計顯示,東蒙80%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來自于東北三省,而擁有內蒙古最大發電能力的通遼市,其主要電廠卻已在幾年前被從華北電網劃歸東北電網。東蒙的鐵路網也基本屬于主要為東北服務的哈爾濱、沈陽等鐵路局管轄。 通遼市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表示,西部大開發以來,投向鄂爾多斯市的國家資金近250億元,而通遼市只有幾十億元,這種差別難免會使東部盟市產生一些意見,也讓自治區政府看到了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的巨大好處。 多數東蒙官員也認為,融入東北經濟圈,參與“東北振興”的最大利益和機會就在于對資金和政策的爭取。 自治區統計局官員也指出了投資變化對東西部發展平衡的影響:在“六五”和“七五”時期,內蒙古對東部地區的投資規模超過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也高于中西部;進入“八五”以來,中西部地區得到優先發展,勢頭明顯快于東部地區,這使東四盟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位次后移。 對于最近兩年內蒙古經濟增速保持全國第一的奇跡,內蒙古的各級官員多數都坦言是投資拉動起了首要作用。但如果踏在那片土地上,你就會感受到其中正在發生的微妙變化:2003年內蒙古16%的經濟增速是全國增長速度的大約1.8倍,而那一年它68%的投資增幅卻是全國的2.5倍;2004年內蒙古經濟增幅升至20%左右,是全國速度的兩倍多,但其投資增幅卻降至50%左右,只有全國的兩倍。 這顯示,內蒙古的整體經濟正在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的外延型發展向更具積極意義的內生型轉化。這對于仍然把超越希望寄托于爭取投資上的東蒙來說,其趕超西部的遠征似乎只是剛剛開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