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約束前兩大污染國 京都議定書機會與陷阱何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8日 10:52 南方都市報 | |||||||||
■美國來信之薛涌專欄 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個議定書,有望成為一個重新塑造世界工業體系的劃時代文獻。不管是簽約國還是未簽約國,都將受到議定書的重大影響。 關于《京都議定書》,美國與歐盟打了多年的道德口水戰。實際上,這一議定書反映
表面上看,議定書在經濟上是個不理性的文件。世界第一污染大戶美國拒絕簽署,第二大污染國中國在短期內不受其影響。歐盟經濟上的增長勢頭已經比不上美國。此約一簽,等于給自己的經濟增長再套上一層枷鎖,未來還如何競爭?這樣的“單邊主義”,豈不是以卵擊石? 但仔細分析,問題遠不是這樣簡單。議定書可能給歐盟、日本這些注重節能、環境的發達國家提供潛在的經濟機會,給美國、中國這些不簽約或暫時不受影響的國家設下發展的陷阱。 歐洲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敢于不理會美國、獨往獨來,就是算定美國不可能不受議定書的影響。歐盟、日本等國一旦限制本國工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必然要對工業產品制定更嚴格的節能和排氣量的指標。這就影響到整個世界工業產品的競爭格局。歐盟和日本加起來,占據了世界工業產品的巨大市場。這個市場對工業產品的節能、低污染的要求提高,就使掌握有關技術的國家突然占據了經濟競爭優勢。在2000年美國大選的辯論中,戈爾就曾爭辯:不考慮環境,沒有政策上的傾斜刺激節能技術的發展,美國在這方面就會落后,美國的國際競爭力就會減弱。美國工業界近年來也擔心,未來歐盟、日本在環境上提高對工業產品的要求,不習慣在這樣的指標下生存的美國工業界,就會喪失大塊的國際市場。 事實上,歐洲在一些節能技術(比如風力發電)方面,確實領先于美國,而且創造了大量的工業利潤。近幾年日本發展的混合型(hybrid)汽車,在國際市場上也迅速占據優勢。這一技術,提高了車的造價。由于美國油價長期低廉,美國的汽車制造商認為這樣的技術省下的油錢無法補償高出來的車價,沒有市場前途,所以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開發。結果去年油價大漲,日系的混合型汽車一下子成為市場上的明星。去年,美國車常常以比公開銷售價低5000美元的折扣價格傾銷,依然賣不動。但豐田混合型汽車,竟被銷售商抬到高出銷售價3000美元的程度,而且依然脫銷。可想而知,一旦《京都議定書》被嚴格執行,汽油稅加高,許多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就失去了競爭力。 另外,《京都議定書》的一個核心,就是簽約國各有排氣指標。如果排氣量超出這個指標,要按點數付錢買額外的排氣量;如果排氣量低于這個指標,則可以將剩余的排氣量按點數出售。這就創造了一個排氣量的國際市場。廠家一旦降低了排氣量,就可以靠出售剩余排氣指標而大發其財。這無疑刺激了節能、低污染技術的成長。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盡管美國拒絕簽約,《京都議定書》已經改變了美國企業的行為。比如美國電力公司,主動要在2006年將其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0%。理由很簡單,許多電是要銷售到國外的。另有些美國企業界人士擔心,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讓歐盟搶占了道德高地,這有可能在世界范圍內引起消費者對美國產品的厭惡。一旦這種厭惡形成,美國企業就不戰先敗。 很明顯,這次歐盟用胡蘿卜加大棒,盡可能把更多的國家拉上船,特別是說服了俄羅斯加盟。這樣,簽約國就占據了國際工業產品市場的大半,成為主流,并在這個主流市場上制定了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游戲規則,最終逼美國就范。美國不可能無視這么大的市場,不可能回避《京都議定書》的壓力。2003年,美國總統政治中的兩大明星,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康州參議員利伯曼和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聯合提出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議案,在參議院以55對43票被擊敗。但是,正如美國電力公司總裁Michael Morris所說,在全球化時代,美國早晚要在溫室效應的問題上和國際合作。 (作者系本報駐美特約評論員,郵箱evasicunxue@hotmail.com) 本版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