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 > 正文
 

我們對京都議定書了解多少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7日 11:40 紅網

  經過國際社會多年的共同努力,《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終于將在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這標志著人類對環境的保護又邁進了一大步。(2005年2月16日《人民網》)

  什么是《京都議定書》?其主要的內容有哪些?對我們將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這在我們一般人來講,確實了解的不多。但這又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理應
引起我們更多的關注。雖然從1861年開始,人類就對氣象進行跟蹤記錄,但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才明顯地意識到,破壞環境的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反過來會懲罰自己,溫室效應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為了21世紀的地球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日本東京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經過緊張而艱難的談判,會議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

  雖然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早在1997年就達成協議,簽署的國家已經有140個。但按照議定書的規定,要有在1990年占造成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55%的國家批準,該議定書才能正式生效。這一責任自然主要落在發達國家身上。然而當許多歐洲國家先后批準了該議定書后,卻遇到美國的障礙。美國在克林頓政府時期,曾簽訂了《京都議定書》,但布什政府上臺后,卻在2001年退出了該議定書。美國的行動拖延了《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很明顯是損人利己的行為。盡管美國布什政府作出了讓世界側目的決定,但從國際環境保護史的發展來看,《京都議定書》的生效是國際環境合作領域的重大勝利事件。俄國對該議定書曾一度遲疑,但在去年11月批準了該議定書,使它終于能在今年生效,這也是非常值得慶幸的。

  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的活動是越來越頻繁,其相隔的年度也是越來越短。我們在透視并剖析這些年氣候所發生的變化時,有一點認識恐怕是共同的,那就是人類對大自然的危害的程度有多大,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就有多強烈。盡管去年底發生的印度洋海嘯是一次自然災害,不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但它生動地告訴人們,地球是如此脆弱,人類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因此,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這已成為了全球人的共識。

  當然,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已于1998年5月29日簽署了該議定書。《京都議定書》中規定,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尚不承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減排義務。但“后京都協定時代”,中國雖然沒有時間表,卻可能承受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從目前看,還不會給現在的中國帶來切實壓力,但對未來中國影響巨大。同時,《京都議定書》的生效,也向中國發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市場信號,那就是占用大氣空間也要付費。因此,我們就要及時調整能源結構,走“循環經濟”的路子,從過去由“兩高一低”(高投入、高排放、低產出)向“兩低一高”(低投入、低排放、高產出)逐步轉型。特別是企業在項目投資、技術開發、生產成本核算中,首先就應當選能源效率高、環保型的品種,以應對《京都議定書》生效后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作為發達國家,特別是以美國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的排放大戶來講,將“按照自己的方式解決排放限制問題”,這是與其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極不相稱的。因為各國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美國如果不受限制地排放溫室氣體,整個地球的氣候環境都會受到破壞。因此,如何說服美國重新加入《京都議定書》,并承擔和履行其相應的職責與義務,任重道遠,國際社會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事實上,《京都議定書》應當覆蓋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一個都不能少,這才能真正實現議定書所規定的目標。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不論是國家大小,也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不論是富國還是窮國,都應當把保護環境作為已任,都應當為保護環境出一份力,發一份光。愿國際社會都能夠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愿我們為之生存的地球在人類的呵護而不是破壞下,變得更加美好!

  (稿源:紅網)

  (作者:王民官)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京都議定書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東方美女
迷人風情性感姿態
金雞送福
恭喜發財圖鈴拿來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