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為什么老出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7日 10:57 中華工商時報 | |||||||||
張立棟/文 數億元存款神秘“人間蒸發”。而在此之前,小一些的是某分支機構員工私自挪用存款炒匯;大一些的,則有中銀香港的高管問題,如此頻率的出現銀行丑聞,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不多見的。 說起來,在我眼里中國銀行是與國際標準最接近的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它也是國內外公認的“好銀行”,其行為處事的國際化風格讓人耳目一新。然而,為
正像中國銀行新聞發言人王兆文所說,中國銀行要接受比其他國有銀行更為廣泛的監管。銀、證、保三家監管委員會都要對其進行監管。而由于其業務分布之廣,中國銀行又要接受多達26個國家和地區的監管。 但是,中國銀行頻頻出事卻不能完全歸咎于其所受的嚴厲監管。 和所有國有大型銀行一樣,中國銀行也難免逃脫國有銀行公司治理結構上的先天性缺陷。考察中國銀行的歷史就不難窺出端倪:中行最初定位主要從事外匯業務,其業務領域市場化程度較高,而承擔的政策性義務又相對較少。也就是說:一端面臨高度市場化的細分金融市場,擁有很豐厚的利潤空間;另一端則是國有的體制,國家信用和資金在源源不斷地提供保障。責權的不對稱,會很容易扭曲人的行為和選擇。 中國銀行的出事說明,我國國有銀行整體的公司治理水平與先進銀行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此外,媒體如此“關照”中國銀行們也并非完全出于他們的好惡。這反映出人們對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普遍期待。 銀行業的改革思路,就是在銀行內部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包括股東激勵機制、董事會等等,希望通過建立三權分立的約束機制來達到提高銀行經營效率的目的,對整個銀行的運營起到現代化的管理作用。 而目前,國有銀行的決策過程卻不那么盡如人意:決策過程不透明、決策權過于集中等問題都在不同程度的有所反映。而在一些金融分支機構,主要負責人大權獨攬,又缺乏必要的監督,這樣的業務模式難免漏洞百出。可以肯定的是,在沒有制衡機制的情況下,個人出的問題要比集體錯誤更為嚴重,而在制度建設方面,中國的銀行業的確是到了好好反省一下的時候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