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融的性格風格 國企改革再觀察與思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7日 10:28 中華工商時報 | |||||||||
王義偉/文 在互聯網上搜索李榮融的簡歷,大多是從他1986年任江蘇無錫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開始,這樣的簡歷準確地講,是一份從當官開始的“仕途經歷”。只有在國資委的網站上,李榮融個人簡歷一欄中有“1968年后任工人”的表述。
2005年2月2日,已經貴為國資委主任、對92000億國有資產負有第一責任的李榮融接受中央電視臺知名主持人采訪。雖然現場燈火輝煌、滿座盛裝,李榮融仍然對這段經歷充滿深情。他說,“正是這5年的工人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筆者相信李榮融說的是真心話。1968年的李榮融剛剛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后的第一個身份是工人,是最基層的生活。這段經歷肯定對他的一生有相當的影響。也許正是由于這種影響,使得他即使做了省部級高官,依然十分嚴謹、不茍言笑、不張揚。這是李榮融的特點。這樣的特點,與國資委的整體風格類似。國資委自2003年3月份成立之后,幾乎一直低調行事。 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國資委成立17個月之后,由“郎顧案”引發的關于國企改革尤其是M BO的大討論、大爭論、大論戰、大鳴大放,讓國資委似乎處于一種十分奇特的“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的境地。 因為:一方面,經濟學家們激戰猶酣,社會輿論一再追問主流經濟學家為什么集體失語,主流經濟學家先是沒有反應,接著開始一個個輪流登場。另一方面,沒有人問國資委為什么失語,更沒有人問李榮融為什么失語。似乎這一場大討論把國資委給漏掉了。 但是事實上,國資委一直沒有失語。2003年年底,國資委連發兩份文件規范國企改制;在郎顧案爭論最為激烈的2004年9月,國資委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表明態度。2004年年底,李榮融在國務院新聞辦的記者會上對國企改革的表態,更是成為所有主流媒體重點報道的內容。 國資委不但沒有失語,在其內部反而是一幅“爐火正通紅”的熱鬧景象。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說過,國資委在2003年年底開始連燒三把火,這些火基本上都是制度建設,是在國資委系統內部燃燒。事實證明,國資委的三把火威力之大,非同小可。在2月2日的電視采訪中,李榮融說,有的國企老總估計兩個月睡不好覺。現場的國企老總對此說法給予肯定。 一般人的理解,國資流失如此嚴重,李榮融本來應該拍案而起,像審計署李金華刮起“審計風暴”那樣,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國有資產保衛戰。 但是,李榮融沒有這樣做,他沒有拍案而起。他做得比拍案而起更絕,能讓國企老總兩個月睡不好覺。 在M BO這樣的重大問題上,李榮融雖然是反對的,表述起來也沒有給人一種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的感覺。電視采訪的對話是這樣的:沈冰問,“聽起來您完全反對M BO,將管理層和所有者結合到一塊?”李榮融回答,“那當然,現在企業制度我認為是不合理的,我們這么多年證明,所有者跟經濟者混在一起是不合適的。” 在解釋自己的觀點時,李榮融甚至用了一個相對緩和的詞語“不合適”。筆者仔細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節目,在整個的采訪過程中,李榮融的坐姿基本保持不變,神情起伏不大,語調平緩。 但是,即使他的語調再緩和,人們也能感覺得出,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他是非常堅定的。 李榮融職務的標準稱呼是“國資委第一責任人”。這樣的稱呼非同一般,所以,李榮融說自己滿腦子的責任。他的座右銘是“傾心于事業,敬業于崗位”。筆者相信這樣的座右銘與他5年的工人經歷不無關系。 不久前筆者參加環境記協的活動,會上主辦方當場朗誦了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的詩作“西風胡楊”,現場氣氛十分感人。就是這個充滿詩人激情的潘岳,近日刮起一股環評風暴,引來一片喝彩。 與詩人潘岳相比,李榮融更像一個數學家。 的確,92000億國有資產,需要一顆冷靜的、清醒的、精打細算的頭腦來打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