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在廢氣彌漫中奔小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7日 09:21 新京報 | |||||||||
昨日,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具體執行計劃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但是,它的有效執行期限不到8年(到2012年截止),并且該議定書所涉及的溫室氣體減排國家只限于發達國家,無法反映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現狀,因此,制訂“后京都議定書時代”的全球減排溫室氣體的全球制度,正是全球氣候制度建設的核心議題。 當溫室氣體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聯越來越明顯的時候,減少這類氣體的排放就成為
2002年國際紅十字會發表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最近10年來,全球遭受氣象災害的人數約占受自然災害總人數的71%.全球氣候異常情況越來越多,有的地方持續干旱,有的地方洪水頻發。靠天吃飯的農民占全球就業人口的一半以上,氣候異常的結果將可能在全世界造就數以億計的“氣候難民”。 一個多世紀以來,全球變暖的速度因人類工業化、都市化步伐加快而加快,在這一危急狀態前,《京都議定書》才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從圍繞著這一議定書的種種丑陋的爭吵和相互推諉來看,防止全球變暖依然是任重道遠。 目前,削弱《京都議定書》效能的最大負面因素來自美國。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和國際能源機構的測定,2000年源于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美國以24%居全球第一。美國以經濟利益將受損和一些發展中大國不承擔減排義務為由,公然退出《京都議定書》,暴露了其自私的一面。 其實,在《京都議定書》中,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發展中國家,尚不必為溫室氣體減排承擔額外義務。然而從2005年全面展開的新一輪防止全球變暖的全球磋商中,中國將經受真正的考驗。 中國越來越領略到什么叫作“全球化”———它不僅是指旺盛的外貿出口、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呼嘯猛進,也指全球制度體系的日益改進———當地球日益成為人類共同生活的一個共同社區時,各個國家都有必要遵守國際規則、承擔國際義務、關注人類整體利益、合作對抗人類的共同風險。 有人認為,中國地勢東低西高,全球變暖不會影響我們,我們盡可高枕無憂。 但只要稍作判斷,就會發現如果全球持續升溫,中國將成為重災區:不僅東部低洼處的較發達地帶將受淹,而且由于西部高原的冰川融化而不能和諧調整江河水量,將導致大旱和大洪水在中華大地上交替發生。 當然,作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居第二位的國家,中國也應當在防止全球變暖方面發揮更多的建設性作用。盡管發達國家要對百年來全球變暖負主要責任,但在未來10- 20年內,由于環保、節能技術低下,發展中國家將超越發達國家而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體,因此,再糾纏于發達國家“歷史責任”而放棄自己的“現實責任”,向環境中排放廢氣、毒氣,將只能使地球脆弱的生態平衡一步步走向大崩潰的邊緣。 就我國來說,通過節約自然資源、能源替代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其實是一個利眾也利己的良策。未來世界經濟的競爭,由于人類環保共識的日益普及和環境危機的環伺緊逼,環保產品、環保技術將成為世界經濟競爭中的主導因素和核心競爭力,在國際制度日益完善的形勢下,擁有先進的節能和環保技術的國家將主導世界經濟。 其次,大規模使用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能和一些必要的水電,將大大降低我國的發展成本,降低我國對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從而使我國在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中更加從容。 更重要的是,溫室氣體都是對人體有害的氣體,減少這些氣體的排放對我們國人自己有利———我們不能在廢氣彌漫中“奔小康”,更不能走自殺型的“趕超”道路———戕害了藍天白云綠草清流的“小康”,我們不要也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